中国医药行业基本特征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1-23
截至12月23日,在科创板209家上市公司中,有49家披露了全年业绩预告,其中有23家预喜(包括预增、略增、续盈、扭亏),预喜企业所属行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医药制造业本站
中国医药行业基本特征本站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12年中国健康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产业规模达到70155.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68%。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府层面,国家重视以人为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两个百分点。这一政策可谓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政府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随后,国务院于2013年9月14日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增长,大健康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前景。
行业替代性是指其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同功能或满足近似需求。来自其他行业的替代性越高,目标行业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
由于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和高技术密集型等特点,医药制造业产品被其他行业产品替代的可能性较小,但行业内部各产品的替代性正在显现:
其一,国产仿制药对进口药品形成替代。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开拓,中国医药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全球绝大多数品种的仿制药,正在逐步抢占进口药品市场。在抗感染药领域,除少数专利未到期的品种,大部分仿制药品种已是国产品牌为主;在门槛较高的抗肿瘤药领域,国内厂商在第一大品种多西他赛和第二大品种紫杉醇已占据领先地位。
其二,新型药用辅料对传统药用辅料形成替代。药用辅料行业呈现散、小、乱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了药品质量安全和新药开发。国产与进口药用辅料的质量、价格、市场占有结构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因此,价格低廉、质量可靠的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上市将对传统辅料实现快速替代。
其三,现代技术升级对传统技术形成替代。在中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也要实现绿色发展,提高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水平。在发酵类大宗原料药污染防治领域,企业通过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对高毒害、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在企业技术改造领域,企业加强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新型制剂、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并重点推进基因工程菌种、生物催化等生物制造技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优化与替代。
根据行业垄断程度,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资源完全由市场配置,经济效率最高,但行业内竞争最为激烈,行业内企业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完全垄断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却能获得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
从竞争性的角度来看,中国曾实行的地方政府审批制度造成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经济规模较小,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量导致医药制造业市场垄断程度较低,企业间竞争较为激烈。近年来,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小型企业加速退出,大型企业实力增强。2011年医药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的大型企业,其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达到26%和23%;而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1%的小型企业,其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则分别为32%和43%。总体来看,鉴于国内制造业分散的市场现状,未来几年仍难以形成规模性垄断。
从垄断性的角度来看,由于药品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医药企业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加以监管,形成了较高的政策性壁垒。同时,由于研发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工艺路线复杂,医药制造业存在较强的技术性壁垒。较高的政策性壁垒和较强的技术性壁垒使得部分龙头企业和拥有独家产品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可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由上述分析可见,中国医药制造业目前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决定产品价格的基本变量。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产品价格趋于上升;当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反之,当产品价格上升,市场通常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当产品价格下降,市场通常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当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通常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
按照中国目前的药品定价机制,药品价格基本上分为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由所在省份制定指导价格;其余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供求关系无法单纯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来衡量。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此外,受GMP认证门槛提高促使许多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影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自2008年开始明显加快,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未来将给行业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子行业方面,除血液制品行业由于原材料短缺造成产品供不应求外,其他子行业由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品种严重趋同等因素,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人口不断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以及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中国医药需求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并有望于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与此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医药消费的需求,有助于缓解医药制造业供大于求的压力。
先进技术是保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随着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日益广泛,医药科技逐步成为促进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集成融合应用的重要引擎,医药技术水平发展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健康问题带来的内生动力以及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促进医药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科技创新高度活跃。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加大医疗保障和医药创新投入,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投入近200亿元,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医药创新领域,通过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五十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得批准;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美国三期临床试验;超声诊断、监护仪等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大规模细胞培养、生物催化等技术应用取得突破;阿莫西林、维生素E等一批大品种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明显。
不容忽视的是,医药制造业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低、高素质人才不足、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2011-2015年医药技术的发展方向,即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把技术创新作为医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行业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地,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幼稚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通过行业销售量增长情况可大致判断行业所处阶段:行业销售量年增长率大于100%为初创期行业;20%-100%为成长期行业;0%-20%为成熟期行业;小于0为衰退期行业。
2003-2011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保持在17%-30%之间,表明行业处于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过渡阶段,技术水平进步迅猛并日趋成熟,产品和服务日趋标准,企业经营比较规范,市场运行状况较好,行业系统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为稳定,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医药制造业表现较好,行业成长能力较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在医药供应链中,可按照发生的顺序和性质不同分为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两大环节。供应物流是指医药生产企业之间,以原材料为对象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其特点是运输线路固定,批量大(如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则以整车为主),频次稳定。销售物流是指从制药企业的成品仓库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以成品药为对象,发生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物流活动。从制药企业到零售终端,包含两块性质不同的运输: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
处于药品供应链中间环节的节点主体既有多个供应商,同时又有多个下游顾客;处于药品供应链的源头节点主体——药品生产企业和处于供应链下游、直面终端顾客(患者)的节点——医院和药品零售企业分别拥有多个下游顾客和多个上游供应商,所以药品供应链其实也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网络,它具有一般供应链网络层次结构的共性。
本站 2016年,《戏说乾隆》剧组时隔25年后在江苏卫视猴年春晚聚首,当饰演贾六的周霆坤老师拿出很多观众写给他的信后,似乎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部剧曾经的辉煌。 《戏说乾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