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工程技术期刊做精做强之路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2-21
原标题:阿里健康旗下医鹿APP上线“在线义诊“ 石家庄等地居民可率先在线日讯(记者 杜丁)今日,阿里健康旗下医鹿APP上线“在线义诊”服务,超千名医生将在线为石家庄、邢台、北京、沈阳、大连、成都、杭州、新疆昌吉州、黑龙江黑河市等地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服务本站
共谋工程技术期刊做精做强之路本站
工程技术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信息、分享成果、服务创新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历史责任。
8月25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活动之一,“做精做强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当天的高峰论坛上,工程界和期刊界专家围绕重大工程创新、技术期刊服务我国装备制造、赋能空天期刊助力我国遥感强国、医疗期刊面向重大疾病等内容,为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建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献策。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钢结构桥,42万吨钢结构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首创快速成岛技术,建造了两个人工岛;建成了世界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在高峰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原总工程师苏权科分享了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创新思维与技术传播。
苏权科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实现了伶仃洋三地的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的纽带,还完成了几代桥梁人的梦想,更是中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体现。“在伶仃洋整个64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历史上没有过任何建筑工程,它的水文、地质、气象,包括更深层次的很多问题我们都不了解。”苏权科回忆起开工前遇到的严峻考验,总结了港珠澳大桥工程面临的“六大挑战”,即工程技术、材料装备、寿命保障、工程管理、安全运营、绿色环保。
如何安全高效完成这样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意义的工程,并保障大桥竣工后能够长期安全地运营?“用世界眼光谋划港珠澳大桥”,苏权科说,构建了目标决策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创新生态体系和品质保障体系。实施了兼蓄包容,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形成目标驱动、需求引导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最终实现了对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与工程建设、项目运营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把控。
苏权科说,“港珠澳大桥这些创新成果,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都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比如跨海集群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桥梁隧道、人工岛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在目前我国各个跨海工程中都能看到应用。”
苏权科表示,随着先进技术传播,下一步在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港珠澳大桥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助力国家工程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
听了苏权科的精彩报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科技期刊担负着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像港珠澳大桥这种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进展,正是科技期刊关注和报道的方向。科技期刊应与工程科技紧密结合,做好工程科技前沿的传播,普及工程科技知识,促进我国工程科技不断进步。
“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大批学术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栗延文如是说。
栗延文表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技术期刊功能和价值体现,也是使命和责任所在。
不同于科研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栗延文认为,“面向实践办刊,技术期刊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他介绍,技术期刊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传播高质量内容让读者学习借鉴,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培养作者,帮助其在总结中提升能力。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读者间的学习和合作。
《金属加工》作为我国金属加工领域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科技期刊,实用性是其最显著的特色,是立刊之本,也是能够广受欢迎、长盛不衰的“法宝”。栗延文举例,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北方华安工程集团孟祥志是《金属加工》铁杆读者。他从最初通过学习刊物内容解决技术难题,尝试投稿并发表7篇论文,到作工程解决方案报告,再到正式出版《机械加工特色操作及实用案例》书籍,成为报告专家、图书作家。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仅靠纸媒已难以满足提高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多年来推进期刊模式创新,《金属加工》形成了集纸媒、数字媒体、图书、活动、增值服务“五位一体”相互赋能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与服务体系,成为目前金属加工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根据实践,我们体会到全媒体生态下,技术期刊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手段更多了,能力更强了。”栗延文说。
“空天领域的期刊不能仅仅满足于发表论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会与期刊部主任、研究员闫珺说。
一方面,期刊需要发挥媒体属性,为中国空天科技创造更好的科技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场。另一方面,需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为空天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为创新提供更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早在2020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把主办的9本科技期刊和7家学会联合起来,整合学科资源,搭建开放的国际一流空天信息学术交流平台。“我们的目标定位是支持空天信息科研创新,工作方针是争创一流、追求卓越高质量发展。”闫珺说。
闫珺介绍,研究院主要从办刊队伍、编委会、学术出版、平台建设、学术生态、媒体能力、品牌影响7个方面全力推进空天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比如,针对用户对于快速出版、增强阅读以及跨平台推广的传播新需求,期刊跟国内外公司合作,不断推出一些新服务,增强网络平台和移动平台的服务能力,提高作者和读者的用户体验。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作者画像、精准推送等综合手段,把论文和相关联的重要成果快速精准有效地推送给目标受众,使论文得到广泛传播。
通过多措并举,刊群建设取得较好的进展。首先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其次中外学术合作和交流能力、融媒体矩阵集群效应、学科资源聚合、学术活动组织能力、期刊学会协同能力均显著提升。
论坛上,闫珺分享了体会,“作为今天的科技期刊编辑,一是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和新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期刊的创新发展。二是充分运用学科资源,通过媒体手段让学科资源得到创造性的价值转化。三是对于期刊来说,一定要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刊群影响力。四是作为中国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永远把中国的科学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用学术来讲好中国故事。”
在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Medical Review编辑部编审任延刚表示,医学期刊如何响应“四个面向”?实际就是科技期刊如何提升内容质量。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盯创新性成果、新兴研究领域,第一时间组约稿件、策划专题,开通绿色发表通道快速发表、持续跟进,把握首发权,提高影响力。
“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期刊产业健康发展。关注新兴战略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出版专刊专题,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发挥媒体融合优势,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增值,增强学术成果的显示度和普及性。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战略咨询和解决方案。围绕国家重大项目、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及品牌学术会议策划专题/专栏,邀请国内学科带头人、领军专家或院士撰写文章。聚焦主题出版,注重首发和空白,瞄准需求快速反应,做好学术引领。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共享科技成果的红利。注重刊发和报道我国专家的指南和共识,关注我国特色病种研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组织文章并及时发表,传播正确信息。
当前,医学科技有了新要求,需要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单项技术的攻关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从支撑“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注重基础研究向基础与临床应用并重转变。因此,面对复杂的重大疾病,必须促进前沿生物技术交叉和新兴跨医学学科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健康服务能力。
任延刚表示,“医学科技期刊应该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和出版能力,打造面向重大疾病的国内外综合医学学术交流平台;传播和推广优秀的科技成果,构建学术制高点和国际话语权,从而成为中国的卓越期刊。”
本站 早在7月初,一篇文章名为《一种罕见癌,竟然惊动了联合国》在网上热传。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恶性胸膜皮瘤,简称为MPM。 这种癌症对于很多人而言,也许并不熟悉,主要是发生在胸膜间皮的恶性肿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