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融化!警惕高温增加健康风险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9-25
说起谭松韵,你知道和刘昊然共同签约的《最好的我们》吗? 当时剧中,穿着制服的谭松韵,虽然是个童颜,比刘昊然大七岁,但还是和他充满了广告感,穿制服的谭松韵,感觉就像学校里认识的“本站
热到融化!警惕高温增加健康风险本站
根据中国天气网,这才刚入伏,中国大半地区就“红了”。出太阳,那是暴晒烧烤;不出太阳,就是闷热桑拿。
伴随着连续蹿高的气温,高热相关疾病也陡然增加。深圳急救数据显示,今年6月7日至7月7日,深圳有122人因中暑呼叫120。其中,44人经现场处置病情缓解,78人被送进医院治疗。
“医学界”关注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一项热浪健康风险研究。其结果显示:与非热浪相比,热浪相关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15.7%,,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22.0%。
“中国热浪事件有所增多,高温持续时间变长。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热浪健康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应多部门联动,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的能力。”研究称。
团队以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为期,分析中国130个区县的3类数据,包括逐日气象、逐日空气污染和逐日死因。该项研究中“热浪”定义为连续2天的日平均温度≥研究期间该区县温度的第99百分位数。这也是目前国际热浪健康研究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义类型。
第一,热浪会否增加死亡风险:与非热浪相比,热浪相关的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15.7%(95%CI:12.5%,18.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2.0%(95%CI:16.9%,27.4%)。
第二,何时风险最高:每年第一次热浪来袭时,风险几乎是第二次热浪的两倍。此外,在热浪笼罩下的第1-3天,尤其是第2-3天,死亡风险更高。
第三,地理位置有一定影响:就热浪相关人群非意外总死亡风险看,纬度高的地区风险略高(中温带>暖温带>带);而就热浪相关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看,中低纬度地区的风险略高(暖温带>带>中温带)。
针对上述发现,研究给出3方面提示。首先,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者对热浪“比较敏感”,应成为夏季重点防护人群。其次,应特别关注全年首次热浪的公众健康防护。再次,热浪所致健康问题,存在滞后效应,热浪过后仍应注意健康防护。
有学者分析2003年法国高温热浪,亦得出类似结论。当年,法国巴黎的气温在8月14日呈下降趋势,但高死亡人数持续5天后,到8月19日,当地死亡人数才降至与往年持平。最终,这场大面积“高温热浪”致法国约1.5万人死亡。
“最近,我们就收了几名重症中暑患者。”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治医师李玲告诉“医学界”,其中一人是在高热环境下、高强度劳作后,出现症状。送到医院时,患者已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直接送进重症监护室(ICU)、上了呼吸机。
“医学界”查阅《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现前述患者属于劳力型热射病,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突感全身不适,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体温迅速达40℃以上。
除劳力型,热射病还有经典型,多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病的人。两者差异,主要在于有无重体力劳动。
但相同的是,这两型热射病都是中暑时最严重状态。“中暑按程度不同,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度中暑又分轻中重,分别是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李玲解释。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显示,热射病是中暑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夏季热浪期间人群发病率为(17.6-26.5)/10万,住院病死率为14%-65%,ICU病死率>60%。
李玲介绍,如今重度中暑处理方法多了,四川省人民医院近年很少出现不治身亡的病例。但有些患者或家属意识淡薄,送医较晚,致其脑水肿、颅内缺氧时间较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后期康复难度大。同时,肝脏损伤、横纹肌溶解是热射病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肝、肾衰竭。
其他地区有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而丧生的。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广东惠州一中年男子中暑后体温接近42℃,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8月初,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重症监护室一周收治20多位热射病人,大部分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情况。截至当月6日,该中心有1人因热射病死亡;还有1例因颅脑外伤加热射病去世,死因为颅脑外伤。
“我们已经相当清楚,极端高温天气会对健康造成多重伤害。但我们仍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为前述研究配发评论称。全球升温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不断加剧。2013年是中国东部地区有记录的“最热年”。但到2040年,考虑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东部地区会越来越热。暴露在高温下的频次增高,高温强度提升,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中国东部热浪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李湉湉研究员团队建议,应基于高温热浪死亡风险的大人群研究证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健康预警体系。
2019年11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发布。该份《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新增“健康领域”的章节,提出各省(区、市)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加强相关研究以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等。
此前,2001年,上海建立我国首个“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随后,中国CDC选择不同纬度地区,包括南京、深圳、重庆、哈尔滨等,以社区为基础,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深圳相关系统于2013年8月启动。风险预警分4级,每一级别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蓝色预警为“老人、孩子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的活动,避免在阳光下暴晒”。橙色预警为“公众应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或高温环境中的活动”。
李玲认为,这两年,民众对热射病的认知明显增强。急诊接诊的重度中暑患者有所减少。“但每到夏季,医院急诊都会提前准备起来,如冻冰块,准备冰袋、冰盐水等。针对顽固性高热不退的重症患者,可以通过血液净化降温。”
她还注意到一个情况,随着防暑意识增强,许多单位的防暑措施也更完善了。这有效减少中暑患者的数量。然而因跑步、骑车等户外运动致热射病的人,好像多了。“前两天,有个市民正午时分连续骑自行车半小时。送进急诊时,收缩压只有50mmHg,已出现严重休克。在急诊监护住了好几天,近期才康复出院。”
李玲提醒,如果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坐立不安等,体温超过38℃,持续热度不退,要警惕热射病、尽快就医。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亿用户。
用于外感热证。症见发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及流行冒、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证候者。[详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本站 大多数人在进入了中年后,发现自己的身体的免疫力变差,生病的频率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人在中年之后,身体的各大器官随着年轻的增长,越来越老化。 如果在年轻时候没有好好的保养,其老化的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