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标签”及反思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1-24
1、白宫和评级机构穆迪表示,俄罗斯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出现国际债券违约,因为全面制裁实际上已经切断该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使其资产难以企及本站
疾病的“标签”及反思本站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就对精神病学展开了批判。用于指导诊断精神疾病诊断的“圣经”—由美国精神病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在最近几十年间变得越来越厚。“数百万目前认为正常的个体将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且将接受本不需要的药物治疗和莫须有的耻辱。”杜克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荣誉教授艾伦·弗朗西斯(AllenFrances)表示。修订到第五版的手册遭到美国国立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弃用。普通人也许应该担心,习惯性地咬指甲也会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从而要接受治疗吗?
我们都对这样一个感叹不陌生:“以前似乎是没有这么多病的。”当然也很容易为这个困惑做出解释,越来越精确的医学检查手段,越来越细分化的病理生理学发现,越来越强悍的抗生素与耐药细菌的搏斗,同时还有越来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在时间的纵轴上,疾病的种类是增多了,那么在地理空间的横轴上,疾病有统一的标准吗?
在医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案例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许多少数民族族群中,都存在着独特的疾病分类与认知体系。不舒服了,上大医院,未必是当地群众的第一选择,一来是客观条件所限,二来是在医学的领域内,文化认同是极其被病人所看重的因素。郑小龙导演拍摄的电影《刮痧》,讲述了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父亲被告上法庭,因为他的儿子接受了爷爷实行的刮痧疗法,美国人将之视为虐童,西医理论又没有对应的解释,结果可想而之。一旦跨了文化,很多顺理成章的事情就变成问题了。
无论作为医者还是病者,我们首先要相信的一个事实是,有些人眼中的疾病,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并不是病,或者并不是同一种程度的疾病。即便世界卫生组织有标准化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也无法改变出现在民间的多元化现象。因为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基因,是医学史研究努力去探求的人文知识。疾病观的多元化并不会成为现代医疗的阻力,相反,完全可以成为医患沟通的辅助手段。
西方医学界对文化的重视早已开始。英国医学专业杂志《柳叶刀》于1996年7月发表了一组主题为“文学与医学”的文章,批判了现代西方医学傲慢的先入为主性,对医学人文关怀的漠视,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极端依赖。在回答为什么要谈文学与医学一文中,作者指出研究者的兴趣正在渐渐变化,从最初探讨文学如何反映了医学,转而着重研究文学能够如何帮助医学来解析、加强认识论并用于实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1982年起出版专门刊物《文学与医学》(Literature And Medicine),一直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合作点,从而服务现代医学。
附加于疾病之上的文化诠释,并非只属于研究者,它们经常成为病家和社会的沉重负担,从而加重疾病的代价。苏珊·桑塔格的著作《疾病的隐喻》,从社会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包括癌症、艾滋病、结核病、梅毒等在内的被贴上鲜明评价标签的疾病,疾病所背负的“罪恶”既折磨着病人,也考验着社会的良心。去标签化是桑塔格女士的呼吁,而我们的医学、媒体也需要更加公平地对待疾病,疾病就是疾病,医学的解释、医学的治疗,这些早有了明确理论支持的疾病,硬生生地被放大到道德评价的层面,除了让病人感到羞耻、逃避、抵触之外,还有任何其他的益处吗?病人对治疗的不配合,导致疾病无法得到合理的治疗,不更是加重了社会的整体负担吗?
探讨疾病的文化,恰恰是希望通过文化的手段,让疾病退去不必要的文化身份。桑塔格女士本人经历了癌症的折磨,这也是促使她写下《疾病的隐喻》的动力之一:“我想为患者和照料他们的人提供一种方法,来消除这些隐喻,这些障碍。我希望劝说那些心怀恐惧的患者去看医生,或用称职的医生替换那些不称职的医生,只有他们才能给予患者适当的照料。要正视癌症,就当它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尽管是一种重病,但也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它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难,不是老天抛下的一项惩罚,不是羞于启齿的一种东西。它没有‘意义’。也未必是一纸死亡判决。”
认识到疾病的文化因素,撕去疾病的道德标签,社会的宽容方能一起践行特鲁多医生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站 空气污染是导致早死和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的重要环境因素。 近期在线发表在Lancet星球健康子刊上的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由于采取封锁措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