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庄心良:不负重托建立质控标准,全面提升麻醉安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5-31
2020年1月28日,一个名为“克冠行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是由科兴集团旗下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中维”)主导立项,整合国家科研力量,与中国疾一本色
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庄心良:不负重托建立质控标准,全面提升麻醉安全一本色
口述人:庄心良(原上海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从我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麻醉相关工作算起,到今年差不多有60年了。
一座城市若想提升某个医学学科的临床综合水平,需要长时间、持续的投入,这其中离不开行医者个体的热爱,也需要政府、社会、人民的支持。
只有多方支持,学科相关的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等方能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地建立。
很多人提起“麻醉”,首先想到的是手术麻醉,也就是术中镇痛,然而手术镇痛只是“诊疗”的一个基本环节。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对手术最大的期望是安全,其次是舒适;对外科医生来说,平稳和良好的手术条件才能让手术疗效达到理想状态。
麻醉医师虽不直接对患者“动刀”,但他需要将医患的需求平衡起来,这是一门科学艺术。
我想,麻醉这门学科是需要不断学习、精进的,钻研再久都不为过,这离不开上级部门及院方的大力支持,在这点上,上海的麻醉医师是非常幸运的。
提振上海整体麻醉医学水平
人们常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还有人管麻醉医师叫“拍板医师”,细细品味,说的都是麻醉医师责任重大,他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生命守护神。
麻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学科发展需要“全面地了解、客观地评估、精确地操作”。达成这一切需要建立完备的临床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而这正是我在上海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承担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彼时,我国许多医学学科发展迈入了“灿烂的春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许多临床行为的标准还有待建立,质量还有待稳定。
1999年1月,上海决定成立市级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是有魄力和远见的。
中心成立的授牌仪式上,单位和领导嘱托我:“上海麻醉存在的问题不少,质控中心任务很重,庄教授,这任务就拜托你了!”我将这句话深深刻在心里,心情非常激动。
从那时起,我的工作重心由临床一线转到了上海麻醉医学的建设中,为全面提升全市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患者满意度,提振这座城市的整体麻醉医学水平而努力。
世纪之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成立。
在其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梳理了上海当时所有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新建医院,以及一些二级乙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的临床麻醉工作开展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全市制定了统一的麻醉记录格式,编写《上海市麻醉质控手册》,以此来规范各类麻醉监测内容和操作规范。有了标准就要落地实践。
五年里,上海各大医院的手术室、麻醉复苏室都做了全面改造升级,引入了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设备,焕然一新。
同时,我们坚持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组织新晋麻醉医师系统学习麻醉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项目组成员赴海外学习访问。
这为后来上海建立标准化麻醉苏醒室、完善麻醉设备、逐步改善麻醉医师工作环境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集中资源建全市麻醉质控网络
提高质量,有了标准,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监测和管理。
随着申康中心医联工程的启动,我们集中各项资源建立了全市麻醉质控网络,加强麻醉信息管理和落实全市麻醉质控二级管理,执行麻醉主治医师负责制,建立麻醉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凭借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麻醉质控中心得以在医疗事故发生时快速响应开展调查,根据调查信息执行必要的调查分析,结合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医院领导。
对于整改效果的追踪我们也非常重视,用这一套组合拳确保对事故处理实事求是,同时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近二十年来,上海临床麻醉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麻醉数量增加,全麻比例明显增高,手术室外麻醉量也明显增加,麻醉专业人员在疼痛治疗和重症监护室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可喜的是,麻醉事故与纠纷较以往明显下降。
上海麻醉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获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麻醉设备的升级换代、麻醉医师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还有麻醉人员素质、学历层次和职称的显著提升,当然也离不开工作制度健全、操作管理日趋规范化等多方原因。
临床医学质量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放眼全球,能够提供如此系统化支持的城市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屈指可数。对医院建设发展管理服务能级的提升也必将反映在城市医疗质量的提升上。
2014年,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从60多个质控中心中脱颖而出,获得由市卫计委颁发的“质控贡献奖”时,我无比激动和感慨。当初的嘱托和来自这份嘱托背后系统性的支持,是我能够一路坚守,并为麻醉质控事业奉献毕生初心的最强动力。
年轻医生不要辜负这片创新沃土
从医六十年,我至今仍坚持参加病例讨论和业务学习,虽然已不在临床一线工作,但只要工作需要,无论院内院外,我都随叫随到,贡献自己的才智和技能。
近年来,国家和上海对临床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从平台角度,很多临床数据都通过申康中心医联工程实现了“互联互通”,这些信息的共享使得我们做科研时有了“大数据”的基础,可以更聚焦、更高效。
许多年轻医生或者我的学生都已成长起来,成为现在麻醉界的骨干力量,很多医生已经成为所在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大部分已是研究生导师,其中五位已是博士生导师,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要做好科室管理工作,但有时有问题需要人帮助,关键时刻需要人商量,他们经常会想到我,这是我的荣幸。
每个人选择麻醉医学的初心可能不一样,但从医始终是要落在为患者考虑,是讲奉献的职业。我希望年轻麻醉医生们不忘初心,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医学事业是一项群体事业,一花独放不成春。
我从医几十年来因为教书育人带给自己的快乐,不亚于在一线救治患者。上海在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的不是一项发明、两三个高难度案例,而是城市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年轻的麻醉医师要记得分享、传承。
犹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麻醉科人才大量紧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多为大专和中专,于是我举办了临床麻醉和基础知识学习班,面向青年医师和全市麻醉进修医师,希望通过理论知识与临床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为公立医疗系统培育更多年轻麻醉人才。
经过三年,学习班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后来,我开始负责上海市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工作后,成人继续教育依旧是我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在原先基础上增办了麻醉及危重病人监测进展、麻醉恢复室工作、困难气道等专题学习班,还连续举办了近十年的青年麻醉科医师学习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至党和国家、下至申康中心都加强了对科研创新的鼓励。我希望年轻医生们不要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这片创新的沃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去做有利于社会的人,去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一本色 近日,我国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方面的首部行政法规,即《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条例》公布实施,对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保障基金安全、发挥基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