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镇化健康发展 内涵提升特征明显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2-27
22日,全国有17个省份将举行2020年度公务员招录笔试。今年公务员省考招录规模较上年度普遍扩大,招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特征明显,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各地在考试组织方面都设置了多重防疫本站
山东城镇化健康发展 内涵提升特征明显本站
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报告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五条具体道路,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的阶段推进山东城镇化进程,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报告精神实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和谐发展道路。近几年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步引起了各地的广泛关注,以“好”为主,兼顾推动城镇化“快”发展,成为过去一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亮点,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现为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的提升等传统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山东省城镇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此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的较高增速。2006年以来,全省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当年城镇化率为46.1%,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放慢,城镇化率为46.75%,较上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与逐渐减缓的城镇化率相对应的是,全省建成区面积达到3859.6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长8.9%,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城市由一个增加到两个,其中济南更是超过了300平方公里。反映全省城镇化发展内涵的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大方面仍然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据2007年城镇化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计算,六大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数较上年提高4.10个百分点,其中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要素指数更是分别以提高4.20、5.61个百分点创下了历史新高,各设区市、县级市、县的城镇化质量指数和各要素指数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看来,山东省城镇化已逐渐转变为在快速发展期内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特征进一步明显。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东省从规划调控、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引导,针对东中西地区发展失衡问题,研究规划了以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框架的城镇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小城镇,发展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在此发展战略推动下,东中西三大区域互联互动,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东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率先发展、中部济南、淄博、临沂、莱芜、东营、枣庄、泰安、济宁加速崛起、西部菏泽、聊城、滨州、德州四市跨越式赶上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人口城镇化呈健康发展态势。2007年,全省有9个市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从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54.63%,中部为48.53%,西部为33.29%,东西部相差21.34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缩小0.29个百分点。半岛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72%,鲁南经济带为38.34%,两者相差18.38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缩小0.38个百分点。山东省城镇化在总体稳步发展的同时,区域差距正逐步缩小。
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非农经济结构提升的拉动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省经济相继实现了总量和位次的跃升。继200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成为全国三个率先过万亿的省之后,2004年经济总量过1.5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258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5.8%,第三产业增长14.5%,远高于第一产业4.0%的增速。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是山东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城镇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青岛集聚了全省五分之一的城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超过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城镇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各地积极推进宜居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文化设施承载能力、产业就业承载能力、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社会保障承载力等方面不断增强。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用于公共服务、教育、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的地方财政支出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21.4%、34.2%、56.8%、27.1%、31.0%、40.5%,占地方财政支出的57.28%。
随着城镇化向更高水平稳步迈进,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山东省城市发展的优先选择。2007年,全省城市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9.4万吨,集中处理率达到64%,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新开工垃圾处理厂9座,新增无害化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9.2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0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0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6%,较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7个设区市、12个县市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日照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镇的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小城镇是连接城乡协调发展的纽带,是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山东省城镇按行政建制划分有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31个,县60个,建制镇1190个,城镇密度为82.88个/万平方公里,其中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6.87个/万平方公里,建制镇76个/万平方公里,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近年来,中心城市对加快山东省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济南、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发挥“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人口、技术、资源等要素不断集中,同时也带动了周遍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两个城市为中心,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为网络的发展格局,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7年,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达到28.2%,3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全省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为28%,为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贡献了12.5个百分点。
当前,山东省城镇化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镇化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人口数量众多,特别是还有53%的农村人口,推动城镇化发展任重而道远,更何况山东省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加之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也日益明显,城镇化进程过快,势必带来更多的问题。
人口基数大是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以2007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为基准,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近百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新增如此多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来说,其负担是相当沉重的。而且人口基数大,如果增长速度过快,就会加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矛盾,阻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口素质不高,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困难。2007年山东省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5年,虽较往年有所增长,但仍仅相当于初中水平,较低的文化水平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增加了在城市生活的难度。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更是不容忽视,山东自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到2007年已达到13.60%,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老龄趋势还将继续加重,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老年人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都将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城乡统筹发展正引起广泛重视,但因长期形成并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仍在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协调的矛盾尚未消除,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展仍滞后于城镇发展。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达到2.86,比上年高出0.07,如果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生活差距更是显而易见。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进城后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明显滞后,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障碍。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全省85%以上的新增设施集中在县以上城市,全省小城镇1/4的道路还没有硬化,3/4的道路没有排水管道,近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80%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还存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山东省城乡发展不协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仍是城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
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城镇生态系统逐渐超出负荷,由此产生的城市生产、生活释放的废水、废气和垃圾迅猛增长,给原本趋紧的城镇资源和环境供给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些城镇的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建设,远远不适应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城镇污染控制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对新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2007年,全省城镇污水仍有近一半未实现集中处理,城镇生活垃圾也有近一半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个别县污水处理厂和附属工程运转负荷率低,部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已建成的部分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城镇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重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当前山东省在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进城留不下”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从而影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农民进城的成本过高,较低的收入使他们几乎无法实现在城市买房定居的愿望,大多数进城的农民工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二是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品提供以现有的城市户籍人口为依据,不能为各类社会人群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如何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在政策机制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进城农民无法享受到部分特定城市人口享受的待遇和各项服务。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困难重重。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治安、下岗职工安置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低保会增加经济发展的成本。
城镇化作为山东省四大战略之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未来几年,随着工业化加快发展,山东省经济的高位稳定增长期有望继续拉长,受经济发展的驱动,城镇化仍有条件保持较快增速,但考虑到当前城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水平,山东省城镇化进程还是应按照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地稳步发展。在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中等城市扩容、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使城镇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之间建立起符合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统筹城乡就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非农需求是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解决这一问题,还要注意从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能力和制度保障上同时下手。首先要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扩大非农就业岗位、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解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问题;另外,还要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问题,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得以清除,劳动者转移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转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大中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社区服务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中的要求不相适应。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提高大中城市的功能,与扩大内需的政策结合,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扩大城市容量,加强完善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边缘这类城镇化扩张前沿地区的管理。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改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水源设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
在增强山东省大中型城市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准确把握“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定位,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率先突破“北翼”;坚持分类指导原则,优化开发“一体”紧密层,重点开发“一体”外围层,实现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大力挖掘后发优势,打造“南翼”成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快规划和建设,是山东省城镇化推进工作的一个重点。建制镇规模过小,就难以形成基本的城市规模,个别地方在撤乡并镇中出现了有城无市的现象,实际上并不具备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应该适当提高设镇标准,防止主要依靠行政区划变更推进城镇化的模式,适当调整行政区划,适当扩大基层行政区划的范围。坚决防止把城镇化引入单纯的行政建制调整的歧途。同时,加强小城镇综合改革,重点做好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培育中心镇的有关政策,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实力比较强、建设用地比较少、就业岗位比较多、生态环境比较好的中心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
由于城镇化是不断地聚集资源和壮大产业的过程,城市空间的容纳力终会接近饱和,新的资源和产业要挤进大城市,而城市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曾经优质的资源、优势的产业可能异化为城市累赘,要么提高新的资源和产业进入城市的成本,要么“吐故纳新”,分流传统的城市资源和产业,即创造“递增与分化”对流的条件。这里的“分化”就是“逆城镇化”(茅于轼)。既然“逆城镇化”是大城市一些传统功能和产业的分解及人口分流过程,因而“逆城镇化”也是周边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与“逆城镇化”趋势对接,就等于抓住了周边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机遇。2007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三个市青岛、济南、淄博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63.90%、63.05%、61.10%,其城区人口密度分别达到8920、4270、3440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基于优化城市功能的目的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引导或激励一些城市产业向村镇转移,释放部分城市可容纳空间,同时吸引更新的资源和产业进入城市填补。因而“逆城镇化”并非阻止“城镇化”继续推进,恰恰相反,“逆城镇化”有助于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压力减轻,有助于城市效益“递增”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将资源节约与环境质量列入政绩考核指标,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探索和建立适应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全面落实各种节能强制性标准,采取综合手段引导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加大城镇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做好危险废弃物处理工作,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加大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等废气和烟尘、粉尘、扬尘等污染物治理力度,全面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城市噪声综合整治,营造清静的人居环境。
本站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个护类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其中电动牙刷、冲牙器等牙具产品表现较为亮眼。电商平台淘宝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电动牙刷线上销售额增速常年保持在69%以上,2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