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8-16
一名主播正在直播销售玉石 夕阳越过高黎贡山,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瑞丽小城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多宝之城LIVE直播基地的入口,灯火通明、水泄不通。裹着翡翠珠宝的各国货主们匆匆进场,他本站
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实录本站
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2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
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重要政策文件情况。一是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增强社区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印发《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提出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充分考虑公立医院资源消耗、专科服务能力建设等,围绕党建引领、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创新增效、文化聚力等五方面内容建立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是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提出降低用药错误风险,加强用药安全监管和监测报告分析,积极应对药品不良反应,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四是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执法工作规范》,明确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及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工作任务,指导规范地方开展监督执法,督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依法依规为用人单位提供客观、真实的服务,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颁布实施第一部《中医药法》,不断完善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近年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党的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这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出台文件的规格之高、数量之多、领域之广也前所未有。
一是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第一次颁布中医药法,在法律层面表达国家意志,保障中医药发展。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安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将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第一次发布中国的中医药,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成就。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着力发挥特色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是政策举措更加健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推动下,出台了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药管理和发展、医保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
三是地方落实更加有力。各地党委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实举措,还有26个省份制修订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各地因地制宜,提出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落实措施。
总体来看,中医药政策供给更加全面、有力,既有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的战略安排,又有法律层面的规范要求,更有可操作、可落地的细化举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着力促进了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
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推动下,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推动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更加方便看中医,做优做强专科专病,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巩固扩大特色优势。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和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中西医协同机制更加健全,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放大了惠民效果,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谢谢。
我们中医药法已经颁布实施五年了,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首部全局性的一部法律,实施五年来,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起到了哪些显著的作用?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可能大家都知道,去年全国会对中医药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报告也充分显示中医药法实施以来极大的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医药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我想有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了法治化轨道。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作出了制度安排。这些年通过配套制度的制定实施,应该来说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有序开展。这也为中医药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坚强的保障。
二是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法构建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法律制度,对相关法律制度中不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制度作出了调整或者修正,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中医诊所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解决了社会反映的举办中医诊所审批困难的问题。中医医师资格由单一的医师资格考试创新为同时可以通过考核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和考核并轨,解决了一些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行医资质的问题。再如,在法律中首次明确道地中药材的概念,有力的促进和规范了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再一个,简化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注册审批,医疗机构使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是为世界传统医药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医药法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体现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律,为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立法提供了中国样本,为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作出中国贡献。谢谢。
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分级诊疗,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请问,中医药领域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进展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谢谢。
一是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截止到2020年年底,每千常住人口中医院的床位数达到了0.81张,全国中医总诊疗人次达到了10.58亿人次。
二是注重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6所中医类医院纳入“辅导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创建范围,20所中医院纳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的范围。8个中医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三是注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有3.63万个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都具备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四是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2021年,30个省(区、市)有827个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市、区),其中68%的试点县(市、区)中医院参与了医共体,约34%的试点中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参与了医共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总量还是不足,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仍为制约中医药分级诊疗推进的重要因素。对此,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做实。
一是加快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加强县级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三是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谢谢。
我们感觉到中医药的发展依靠继承传承更多一些,请问在继承传承的同时,可不可以借助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和实践模式,创新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循证评价方法,来助力中医药的发展?谢谢。
中医药守正和创新一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记得在十几年前我们的一位老部长提出,“传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实际就是指出这个原则。我们现在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但是,我们中医药有几千年宝贵的经验,其他国家都没有,我们是完整的、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有大量的经验和方药。这些是我们中医人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能够应对像重大疾病包括重大传染病的底气。循证医学是一种评价方法,方法和工具西医要用,中医也要用。正好昨天我在天津开了一个循证医学的会,循证医学传到中国是上世纪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位教授首先引到中国。我们2002年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循证中医药相关的会,当时在会上有一位中医药老院士提出对循证医学“一要学、二要用、三要知道局限性”。后来我补充一条,要创立以循证医学的理念为指导的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评价方法,并且把我的建议反映给英国考克兰中心,引起他们的重视。所以,现在认为用循证的理念来评价个体化诊疗是一种新的思路、新趋势。从那以后,中医药一直在自觉地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应用。2019年成立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更有组织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之前作了两个成果,也是最近的,都是我主持的,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我们对40多个中医治疗优势的病种进行了以“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为原则的系统整理研究,把这40个病种的临床指南进行了优化和评价,并且予以发布。对于合理的诊疗路径,对病人更好地医疗照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个评价里我们就根据每一个优势病种可能收集到的所有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循证评价,剔除那些质量较差的,将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或质量比较好的高级别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制定这个路径,指导了治疗。这是我们最近已经完成的。
还有,我们对中医药治疗某一类疾病有效的中成药进行循证评价,发布了证据指数,今年是两个病种,一个是心律失常、一个是心衰,每一个病种里循证证据比较可靠、证据级别比较高的若干个中成药,来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地使用。这些工作都是用循证医学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循证医学主要是针对群体的,如何创立能适应个体的是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国际上循证医学组织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21世纪是个体化的医疗的世纪,如何把循证理念和这些结合起来,我们都在探索之中。谢谢。
当前,其实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地享受到中医药诊疗服务,但是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中医药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与群众的期待也是有一定的差距。我想请问的是,这十年来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来完善保障或者做实中医药机构的发展,下一步有怎样的举措?谢谢。
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十年来,我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实施了“十二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十三五”行动计划,“十四五”行动计划正在按部署认真的组织实施,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一是强化县级中医院的龙头作用。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原全部贫困县中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县级中医院中医诊疗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已设置县级中医院的县域1615个,占全国县级区域的86.32%。
二是持续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了3.67万个中医馆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三是加强县级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加强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截至2020年底,有87.4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3.97%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2.53%的县级综合医院和52.82%的县级妇幼健康机构设有中药房。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门诊部达到了3544个,诊所达到了6.3万个。
目前,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近年来,也是受益于国家基层中医药政策支持,我们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我们的中医馆也是一座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患者不光在中医馆里看病也在感受中医药文化。同时,大力发展中医全科的医针药团队的学科建设,通过国家级、市(区)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名中医身边工程的推动,目前中医团队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团队中我们拥有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社区经典传承标兵,我们中医类别医师的人数占到全院医师总数的50%。我们可以为辖区的居民提供中医内、外、妇、儿、针灸、骨伤、推拿、中医心理、居家上门等多个领域的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使辖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解决。谢谢。
刚刚发布的时候,余司长提到中医药服务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想这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原因,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中医药发展服务百姓健康过程中有哪些典型经验和做法?谢谢。
地方的首创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政策的制定,我们前面提到的很多政策文件的起草都是来自于地方的经验的总结、提升。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中医药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想有几点值得去总结。
一是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的层面建立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机制,比如成立领导小组,有的叫厅局联席会议机制,很多地方都是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大多数省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充实了中医药管理人员,这为中医药工作的落地落实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规划支持的力度。翻翻这些年的“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再看看“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到在规划里有了中医药,中医药的内容越来越多了,甚至变成专节、专章,工程项目也安排多了,资金支持力度也大了。
除此之外,近些年各地在中医药的健康产业,比如医养结合、健康旅游,这些方面有很多好的探索。有些地方把中药材种植和道地药材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些地方把中医药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结合在一起,打造博物馆等等,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做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谢谢。
我的问题是,中医诊所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有一定技能的民间中医可以依法依规开展诊疗服务,而中医诊所以较低的成本弥补了医疗条件的不足,可以更方便服务基层患者。请问有哪些数据可以体现中医诊所备案制的成效?还有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谢谢。
谢谢,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刚才前面我们余司长介绍了,《中医药法》颁布以后,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这是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一个非常创新的制度举措。根据《中医药法》第14条规定,2017年9月22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第14号令,印发《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举办中医诊所的,报拟举办诊所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中医诊所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诊所实行备案管理,简化了举办中医诊所的程序,体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深化改革精神。为配合《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诊所基本标准》等相关文件。在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中增加了中医诊所的备案模块,实现了备案管理的信息化操作,异地互联互通和联网管理,方便群众申请和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受理。截至2022年6月,全国备案中医诊所共计28280个。
下一步,我局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将诊所由设置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的要求,一是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职责,将备案的中医诊所纳入卫生健康监督工作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推进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促进中医类诊所规范发展。二是督促指导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中医诊所负责人学习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传染病防治等知识,促进中医诊所依法执业。定期组织执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优化诊所备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基层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实时掌握全国中医类诊所备案工作进展和备案诊所的信息。谢谢。
中医药服务素来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围绕中医药服务的这四大特点,请问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了哪些务实行动,因时、因地、因人、更加有效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健康的?谢谢。
感谢您对我们社区卫生的关注。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是广泛开展各项中医药服务技术,来满足患者不同的健康需求,尤其针对社区的常见病、慢性病,我们制定了像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同时,我们也创建中西医结合的社区特色专病门诊,通过专全结合、全中有精的中医特色的诊疗来服务患者。2021年,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的诊疗人次达到14万余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30%。
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中的作用,我们开展对社区居民的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针对辖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一些健康需求,我们根据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群的中医特色的家医签约服务包。100%的家庭医生团队均配有中医医师,同时我们还把中药饮片,以及针灸、中医外治法等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到居家上门服务中。目前,中医药服务已经可以覆盖到我们社区疾病的从预防、保健、诊疗再到康复、养老、安宁疗护的全过程。
三是将中医药服务充分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我们将中医馆打造成为一个融文化、生活、体验和诊疗为一体的居民健康生活厅,通过开展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向辖区居民传授一些包括拔罐、刮痧等常见中医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时,我们也开展一些中医健康俱乐部,像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将一些群众喜爱的、简便易操作的中医适宜技术延展到百姓生活中,来提升我们居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通过治未病工程在社区开展,包括创建中医健康社区,让更多居民来了解中医、懂中医、用中医、信中医,也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谢谢。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对中医药有更深的理解,请问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具体的应用情况及其发挥的实际效果如何?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对中医药未来传承创新发展有何深远的影响?谢谢。
在应对这次新冠疫情当中,我们中医药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推动中医药早期干预、全程使用、全面覆盖。特别是形成“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一种医疗模式。国家中医药局与卫生健康委组建了聚集性疫情处置的常备工作组,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一领导之下,第一时间对各地聚集性疫情防治中医药防疫工作进行指导,统筹各地区的辖区内的中医和驰援的中医力量,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配置中医药、中医师,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药在“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加抗疫并取得成绩。应该说叫“场场不落”,就拿今年来说,多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本人自愿情况下,大部分都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抗击疫情的效果组织专家评估会,评估会报告发表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上,提出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尽早使用中医药可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这就是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同时,我们通过各种学术会议把中国经验和世界各国人民分享,还派出一些医疗队、提供物质支持,提振世界各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为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
我自己在这两年多的过程中,跟海外开展了50多场视频连线,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也给一些病人视频会诊。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了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这次疫情虽然来得突然,但是对中医药推动作用也很大,包括这种“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模式,以后再出现类似疫情的时候我们有了经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不但是这次抗击疫情的亮点,也为今后提供了好的模式。
其次,中医药对疫病理论的认识也有提升。我们总结了新冠肺炎病例的特点,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包括代谢组学的手段,快速筛选包括“三药三方”在内的一批方药,供给临床使用。各个部委近两年密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刚才两位司长谈到了,要建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还要建立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还有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等。这次疫情对中医药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契机,我们要乘势而上,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谢谢。
民众在网络上和线下、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虚假违法的中医广告,这对中医的名声有不好的影响。请问中医药管理局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哪些举措来治理?今后还将采取什么措施?谢谢。
非常感谢,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不仅损害了中医药的形象,扰乱了医疗秩序,更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涉及多个环节,表现方式是多种形式而且在多个平台出现,需要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这几年我们重点在这些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是在国务院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的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中,每年都要将整治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打击假借中医旗号开展活动的行为。
二是加强正面的宣传引导。现在通过制作一些短视频放在不同平台播放,指导大家能够对虚假违法广告进行甄别,提高老百姓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是加强广告监测。我们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现了问题及时移交,每年都要移交一些我们发现的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线索给国务院市场监管部门,请他们核实处置。同时我们也对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中医医疗机构加大了监管查处力度。
四是近些年,我们通过“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包括正在开展的医疗乱象治理等专项行动,应该说查处了一些典型的、重大案件,起到了较强的震慑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谢谢。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让中西医的优势互补来服务民众健康,请问,近年来国家是如何推进和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的?谢谢。
您提的这个问题特别重要,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我国的卫生健康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在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了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制定出台并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完善中西医结合相关制度。同时,新修订的《医师法》规定: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可以在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者其他临床科室按照注册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支持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与绩效考核。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药诊疗能力。
二是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刚才张院士对这次疫情防控中医药发挥的作用讲的非常到位,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强化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
三是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研究实施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
四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重大平台。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设立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开展试点示范,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谢谢。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而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也注定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今天的发布会四位嘉宾向我们介绍了党的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以及相关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也回答了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这一主题举办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本站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公布民事裁定书称,受理债权人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这标志着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该消息发布后,旗下上市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