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造成二次伤害,院士呼吁为新冠康复者营造包容社会环境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11-30
■ 习近平对4月2日台湾列车出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高度关切,并向遇难同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及受伤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 2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179.2万人《神话》
歧视造成二次伤害,院士呼吁为新冠康复者营造包容社会环境《神话》
“世卫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一至两年内得到缓解,但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将持续十年,甚至更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呼吁,应重视对新冠肺炎和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现象,协力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
当前国内民众的生活已基本回归常轨,但因疫情造成的各类心理创伤正逐渐显现。陆林称,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痛苦和职业倦怠等问题可能长久地影响康复者的正常生活。而这其中,新冠肺炎康复者、一线医护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需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陆林多次带领团队赴武汉调研,并于9月在武昌医院设立“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等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和诊疗服务。他在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冠肺炎康复者在社交、工作等方面遭遇偏见,无法完全地融入社会。
陆林举例,一位平日爱好跳广场舞的阿姨,在新冠肺炎康复后希望继续加入跳舞队伍,但遭到拒绝。一位曾在医院工作的感染者康复后,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洗手、家人朋友不再和他一起吃饭,心情沮丧。
社会上一些人谈“新冠”色变,对康复者拒而远之,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陆林还表示,由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问题长期存在,部分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不愿意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留下很大的隐患。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来说,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尤其重要。”陆林表示,应当加强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新冠疫情及危害,减少因恐惧而盲目排斥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现象。还应不断提升公众精神卫生素养,降低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鼓励人们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此外,陆林认为应建立社会心理援助机构,探索以“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力量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等“五社一心”联动模式开展心理援助与常态化社会心理服务。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也是弱势群体。陆林建议,社会应建立就业支持组织,帮助其回归社会,逐步恢复他们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关系,这也有助于精神心理问题康复。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记者冉文娟。
《神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也越来越多的人得了癌症。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天都有超过10000人被确诊患上了癌症,每一分钟就有七个人被确认为癌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可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