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低龄化升温保健品市场 女性是主力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1-03
从健身、轻食,到购买各种保健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生大军,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保健品似乎都是和老年人画等号的,而近日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保健品消费大军。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在沧州,很多“80后”和“90后”都有吃保健品的习惯。根据年龄的差异,美白、护肝、补钙等不同功效的产品是他们的主要选择。
33岁的市民王丽从3年前开始服用胶原蛋白。“跨过30岁,就觉得自己不年轻了,而且当时脸上起了一些斑,我就开始喝胶原蛋白饮品。”王丽说,胶原蛋白她不是全年都吃,一般吃个月左右,“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这3年斑确实淡了下去,而且我皮肤一直很好。”在她的带动下,周围几个同事也都开始吃胶原蛋白产品。
除了胶原蛋白,王丽平时还会吃一些富含月见草、蔓越莓等对女性有益的保健品。有时候给好朋友买礼物,她也会选择保健品。养生保健,俨然成了她的生活习惯。记者了解到,现在许多年轻人像王丽一样,有购买和食用保健品的习惯。
许女士今年36岁,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吃补钙产品。“我之前比较爱运动,可能有些运动过量。这两年腿和膝盖总是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没什么问题,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我就开始补钙。”不仅如此,因为爱人经常喝酒应酬,许女士专门给他买了护肝片,“效果有多大也不好说,总觉得吃了就会有帮助,心里踏实一点。”
日前,一项基于阿里巴巴大数据发布的《2017国民膳食营养相关系列研究》显示,在保健品消费中,补充蛋白质产品尤其受“95后”年轻人偏爱;29岁至50岁的中青年人群的保健品消费结构中,具有补铁、补钙、调节内分泌等功效的产品是他们的主要需求。
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健康营养品消费市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人已经从有病治病向无病预防、提高健康质量转变,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迫切又多元。由此可见,大家不再认为保健品只是老年人吃的,营养品消费群体正呈现年轻化趋势。
王琴在一家销售蜂胶、胶原蛋白等产品的店里工作6年了,这几年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拿胶原蛋白饮品来说,原来有一位40多岁的顾客是自己喝,现在她女儿也开始喝。”王琴介绍,原来购买胶原蛋白的顾客基本都在40岁上下,而现在不少女性为了保持好皮肤,从二十六七岁就开始补充胶原蛋白。《2017国民膳食营养相关系列研究》显示,19岁至22岁的保健品消费者中,半数以上已开始在胶原蛋白以及蛋白粉上投入消费。
在位于御河路的一家药店,记者看到专门有一个柜台陈列着维生素E、钙片、灵芝粉等保健品。售货员介绍,这些产品的购买者以35岁—45岁的女性为主。“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女性,不少人出现亚健康状态。因为保健品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功效,所以成了很多女性的首选。”售货员说,女性选择最多的是具有调节内分泌、美白淡斑、补充铁元素等功效的相关产品。
为了防晒美白,“90后”小邱每到夏季就会服用维生素E和葡萄籽;而为了呵护心血管,李女士选择了蜂胶和鱼油……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很多市民是几种保健品搭配食用。而在品牌选择上,不少人更青睐海外品牌。
李女士食用的蜂胶和鱼油都是外国的一个保健品品牌,“保健品毕竟是进‘口’的东西,所以买的时候我也很小心。这个品牌吃的人很多,评价也都不错,我觉得比较安全放心。”
《2017国民膳食营养相关系列研究》显示,在国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的同时,海外保健品品牌也观察到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势头,纷纷通过开设线上官方旗舰店的方式杀入中国市场。而一些消费需求强烈的消费者,则会选择通过海淘以及跨境电商的方式获取海外品牌保健品。记者在一家国外品牌保健品网上旗舰店看到,像钙片、鱼油、葡萄籽等保健品的月销量都达到上万笔。
不论是海外品牌还是国产品牌,保健品价格都不便宜,单价最低的也在100元以上,而且很多保健品需要按疗程长期服用。
许女士服用的钙片,1盒238元,4盒一个疗程,也就是952元,“大夫建议一年吃两到三个疗程,效果会比较好,这样算下来大概是两三千元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保健品需求日益增长,产品服用不当的问题也频繁出现。曾有报道称,一位消费者因补钙过量导致高钙血症,网上也出现过因混合服用保健品及药品而影响健康的例子。对此,专业人士提醒,保健品不是药,没有药物的疗效;同时,保健品多吃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年轻人吃保健品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保持健康,让自己的身体更好;另外是因为身体出现不舒服,比如睡眠不好、脱发等亚健康问题,希望保健品能够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但专业人士指出,不论是哪种情况,消费者对保健品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它只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辅助,而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另外,保健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选购定要慎之又慎。(记者 肖红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