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药精神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1-19
推拿,是指在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体活动,用以保健、治病的方法。又称、按蹻、乔摩、矫摩等。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增强抗病能力的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症中。
《灵枢.九针论》:“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醪药。”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常见手法有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摇法、?法、击法、摩法、擦法、扳法、捍法和一指禅推法等。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
《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治疗,而腹部患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中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经》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
隋唐时期设立了专科,有博士、师、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如宋代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孕者觉胃肠微痛,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法催产。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以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有关专著达数十种之多。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说明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现代临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擦法、摇法、扳法、拉法、振法、击法、理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把两种手法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掐揉法、拿捏法等。
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方法。推法可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平推法又分为拇指平推法、掌平推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4种。一指禅推法的动作比较特殊,是一指禅推拿中的主要手法。抹法、勾法和刮法等,与推法动作相似。推法的作用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除肌肉痉挛、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以拇指与其余指相对,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做节律性的提捏动作方法。由于拿的部位和手法的差异,拿法可分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3种。拿法的刺激较强,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散寒止痛、开窍醒神等作用。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三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四指拿和五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与拿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手法有:抓法、捏法、提法、握法、挪法、挤法、拧法(揪法和扯法)、扭法、捻法、弹筋法等。捏法应用于脊柱部称捏脊。
用手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方法。常用的是指按法与掌按法。指按法有开通闭塞、散寒止痛等作用。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刺激缓和,适用于治疗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具有疏松筋脉、温中散寒等作用。按法的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至机体组织的深部。忌用迅猛的爆发力。按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刚中兼柔,既有力而又柔和。与按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有肘压法、点法、勾点法、掐法、蝶转法、扪法、抵法、拔法等。
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摩法是用手指面或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而不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抚摩时顺或逆时针方向均可,每分钟频率120次。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功能。古代用摩法时还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手法的治疗效果,称膏摩。近代有用葱姜汁、冬青膏、松节油等作为摩法时的辅助用药。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与摩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有抚法、拭法、揉法、挪法、搓法等。
手握空拳,以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作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拳作来回滚动状的方法。滚法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可用于头部、肩背、腰骶及四肢关节处。
与滚法动作类似的手法是?法。?法是在滚法的基础上作了改革,发展成为“?法是推拿”中的主要手法。?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掌背三角形为接触面,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适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的方法。擦法的操作基本上分为3种:一是用全掌着力摩擦,称掌擦法。二是用大鱼际着力摩擦,称鱼际擦法。三是用小鱼际着力摩擦,称侧擦法。掌擦法接触面较大,产生热量较低,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平坦的部位,有温通经络、宽胸理气、调理脾胃及扶正祛邪等功能。鱼际擦法接触面较掌擦法为小,产生热量中等,适用于四肢部,多用于上肢部,有温经活血、消瘀止痛等功能。侧擦法接触面较小,产生热量最高,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有温经散寒、祛风活血、温肾壮阳等功能。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方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使用摇法时,摇转幅度要由小到大,动作缓和,用力要稳。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
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手法。扳法亦属被动运动,常在摇法使用的基础上应用,在某些情况下是摇法的加强手法。扳法中力的传递比摇法更为直接,因此在使用时必须谨慎,要严格掌握扳法的适应症和技巧。扳法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操作手法,常用的有颈椎旋转扳法、腰椎后伸扳法、肩上举扳法、肘关节扳法、腕关节扳法、踝关节扳法等。
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又称牵引法、拽法、抻法、拔法。在推拿中常用于颈腰椎疾病、四肢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粘连、挛缩以及小关节错位等症。牵引拔伸的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突发性猛力,应根据不同的部位、病位,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若运用不当,不仅影响疗效,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常用的操作方法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推拿的辅助手法,又称颤法、振荡法等。用手指或掌面按压在的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前臂和手部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自主性振颤动作。振法多用于胸腹部,具有祛瘀消积、活血止痛、温中理气和调节肠胃的功能。以产生振动为主的尚有振动法、抖法、牵抖法等。
以手击打、拍击特定部位的手法。因击打时的接触面大小和所用力量的不同,手法有击、拍、叩、摇、啄和棒击法等区别。其中用力较重的击法主要有拳击法和掌击法。如果用特制的桑枝棒击打,则称棒击法。拳击法用拳背平击一定部位或穴位。掌击法是以掌根部为着力点,击打一定部位。棒击法多用于肩、背、腰、臂及下肢部,治疗肢体麻木、浅表感觉迟钝。拍法是五指并拢,用虚掌平拍一定部位。常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外侧部。叩法较击法力量轻,可用半屈拳轻轻叩击,两手交替上下如击鼓状;也可两手相合,五指略分开,用小指侧扣击一定部位,有舒松筋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可用于肩背及四肢部。啄法是两手五指微屈分开,成爪形或聚拢成梅花形,交替上下轻击一定部位,击打速度要轻快有节律,如鸡啄米状,故称啄法。可用于头部和背部,有安神醒脑、疏通气血等作用。
又称缕法。手握肢体,一松一紧自上而下循序移动,如此反复进行。理法是推拿治疗中的辅助手法,常用于其他手法之后,有理顺筋脉的作用,多用于四肢部。和理法相类似的手法尚有勒法、捋法、梳法、搔法、拂法等。
如正骨八法中的端法;治疗外感头痛头胀,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作用的扯法;用单足或双足踩踏患者一定部位的踩跷法;常用于扳肩、扳腰的推扳法等。
适应症: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前头后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
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手法。
三阴交穴:推拿三阴交穴位,有助疏理肝脾,滋养血液,对于改善闭经、痛经等月经不调问题。可以自行,每天按揉该穴位五十到一百次,出现酸胀感后停止推拿。
涌泉穴:日常推拿涌泉穴能够改善头痛、眩晕等不适,该穴位位于脚底凹陷处(也就是脚心),每天揉按五十到一百次就足够了。
关元穴:日常不妨推拿肚脐下三寸位置的关元穴,这个穴位对于男女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因为对于男人来说该穴位是藏精的,而对女人来说该穴位则是蓄血的。日常按一按有助改善闭经、等。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的下缘,距离耳朵后部约两个手指宽的一凹陷处。2分钟可缓解头痛。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大约在膝关节往下,与小腿肌肉交接的地方,伸直小腿,能看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按下去会有酸痛的感觉,这个地方便是阴陵泉穴了。
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则和阴陵泉穴相对,在小腿的外侧,大约和阴陵泉穴差不多的位置便是阳陵泉穴了,这个穴位常按有祛除肝胆湿热的功效。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而健脾是祛湿的根本。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当我们正常端坐于椅子上时,伸出手掌,四指并拢,覆盖到膝盖外侧的一个凸起的骨眼下,小拇指所在的地方便是足三里。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是养生大学,有着许多养生功效,健脾祛湿是其中之一。三阴交穴是在小腿内侧,距离内脚踝约4个手指宽的距离。
曲池穴:曲池穴是可以清热解表的,对于湿热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曲池穴在外手臂上,手肘弯曲,肘关节连接的地方便是曲池穴。
巨阙穴:巨阙穴是上腹部湿热集中的地方,常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让这里的湿气保持正常状态,同时对脾胃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巨阙穴位于的胸前,距离肚脐大约6寸的地方。
中脘穴:中脘穴与巨阙穴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是比巨阙穴稍微往下一些,具体的取穴方法是,在肚脐和胸骨下端连城的直线的中间点。这个穴位对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承山穴:承山穴位于小腿处,当我们站直了腿,小腿肚肌肉隆起,而位于小腿肚的下方会有一个凸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承山穴。承山穴有利水利尿的功效,对于去除湿气也有一定的作用。
商丘穴:商丘穴在脚掌的内侧,大约位于小腿和脚掌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凹陷处便是商丘穴。商丘穴对于一些肠胃疾病有治疗功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涌泉穴:涌泉穴在较低,大约的位置是在以脚掌三分之一处为横线和第二根脚趾往下为竖线交叉的地方。涌泉穴的主要功效是开窍泻热,常这个穴位能够去除湿热。
1、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时切忌推拿。出现脑脊髓症状时须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种骨折、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因此也属于推拿禁忌症。
3、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体过于虚弱者,由于不承受强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疗。应该采取措施,及时抢救。
4、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疗。应考虑手术剖腹探查。
6、避免在有皮肤损伤的部位施手法。但在有褥疮的周围施轻手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使缺血性坏死的创面逐渐愈合。这是70年代在治疗外伤性截瘫患者时的意外发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