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营销话术升级 监管力度也须加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7-01
一家看上去卖农副产品的超市,不断吞噬着老人们的情感和钱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暗访中见证了其中鲜为人知又充满荒诞的一幕幕,从送大米、收单到员工测评,“六大环节”层层设套,精准话术营销,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这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为什么老年人成为其主要客户?售价高昂的保健品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财富密码”?子女如何读懂老人的需要?针对层出不穷的套路,老年人该怎么防范?有关部门如何监管?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有话要说。
本报评论员陈江:引导老年人买保健品的服务,竟然升级换代到这种地步了?!还是让我很吃惊。“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套路太深,防不胜防啊。
老人为什么爱买保健品?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退休之后,突然的空闲使一些老人不适应,若子女都不在身边,会更加孤独寂寞;另外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多数老年人身体都会有一些病痛,如果医治效果不尽如人意,健康长寿的愿望又迫切,一些老人就会将希望寄托在保健品上。
保健品销售的法宝就是打“感情牌”。销售人员抓住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对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取得老年人的欢心与信赖,让老年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有的老人觉得,亲生儿子对自己都没有这样的耐心,而卖保健品的姑娘小伙则句句话都落到自己的心坎里呢。
老人爱买保健品,做子女的要反思:是不是给父母的陪伴少了?尤其在精神上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不够。
老人买保健品时,做子女的要少一些责怪多一些耐心。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坐下来与父母好好聊聊天。平时不管多忙,也要常常打电话回家,要把老人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关心。试想,如果子女做得足够好,某些商家还会有可乘之机吗?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为什么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常常陷入保健品营销的坑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
如今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以往相比,都有很大提高。然而一些退休人员虽身体状况良好,但同时被精神空虚困扰。
该干点什么?能干点什么?总不能老是让子女陪着吧?毕竟子女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要忙碌呵。这不,一些老年人就被一些人给盯上了,一来二去掉入坑里。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应该继续寻找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事情,要有退而不休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比如做一些在职时没有条件做的事,旅游、摄影、观鸟。在身心许可的前提下,给晚辈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共享天伦之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有所为可以形成积极老龄观,增进健康老龄化全面发展,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价值。
本报评论员高路:保健品行业存在陷阱、骗局,其实治理这些的法律条文并不少。《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条款。如果商家有虚假宣传的行为,欺骗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可以向卫生及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要求追回受损财物。
如果商家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则有可能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消费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商家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骗取老人数额较大的钱财,还可能构成罪,消费者可以报警,由法律追究商家的刑事责任。
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来办事,一些营销骗局、套路就失去了兴风作浪的能力。可是高高举起的法律为什么很难干脆利落地砍下去,显然布设骗局的人也进行过针对性的研究,他们更多时候打的是法律擦边球,游走于法律边缘。这就对如何监管如何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部门需要更灵活地引用法律,高效协作,综合治理。
骗术有套路不奇怪,在层层打击之下,它也一定会演变出新的骗术和套路,但万变不离其宗,非法的行为怎么掩盖都渗透着,再好的骗术也总会露出马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