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少有的机遇:配方颗粒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1-11
1、配方颗粒2017年市场规模108亿,2021年252亿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近24%。配方颗粒市场增容凭借的是政策,也有自身便捷的用药方式,灵活的剂量调整优势。
2、销售终端范围扩大:从二级以上的中医院可以下沉到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现在新增50%以上的空白市场;处方权也进一步扩大:扩大非中医类医师、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推动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开具中药处方的主体将会增加。非常值得期待。
3、医保支付政策持续推进也会加速配方颗粒放量。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替代,多种因素加速配方颗粒放量。
4、行业处于多重底部:去年在试点结束之后行业从企标转国标,其间配方颗粒品种从600多个下降到200多个国标和地方省标,对应2022年行业业绩是下行;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医院的诊疗处方量还是没有完全恢复。
5、2023年行业有望得到边际改善:1)政策利好,2)中医药基层建设,持续提升渗透率,3)企标转国标,量价齐升。
7、新规范之下龙头企业处处利好:1)龙头企业在前期是参与国标起草,标准的起草者将会获得先发优势。2)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是更加领先成熟。3)头部企业在前期的成本控制能力突出。4)龙头智能车间建设能够实现提效,生产规模以及相应的规模效应更为突出。5)营销体系趋于成熟。新国标对配方颗粒生产流程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门槛整体也得到了提升。
整个产业链当中,上游竞争格局相对比较分散;中游配方颗粒在前期牌照制的情况下,竞争格局集中。在2020年三家龙头国内市占率高达79%,同时毛利率将近60%—75%。因此,整个产业链当中,盈利较早的部分还是来自中游。
首先,上游的部分中药材以及饮片,政策已经规定需要鼓励中药材,鼓励中药企业优先使用国批基地的一些药材,同时要求企业将中药材的炮制纳入自行质量管理体系中,来保证各个产品批次原料的质量。
第二,在试点期间,国六家以及省级试点单位主要是实行企业内部标准为主,在试点之后统一实行国标,相对统一并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标准。1)在原有生产的中药材质量上需要远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一些药材质量的下限;2)明确规定了一些有效物质的含量范围,并对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一些有害元素的含量,作出了下限等相应的严格要求;3)对配方颗粒临床使用监管明确相应的范围,除了明确配方颗粒仅限定于在医疗机构当中使用,不允许外包,不允许在药店中销售,同时原则上也不能混用中药饮片以及相应的配方颗粒。
首先,在生产端,从原有批准制改为备案制,允许更多的企业来生产配方颗粒,也允许更多的企业入场竞争。
第二,在销售端,配方颗粒允许更多的企业跨省销售,全国流通;配方颗粒在临床终端的销售范围由原先仅限制于二级以上的中医院,下沉到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销售端是完全打开。
第三,支付端中,明确支持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支付,由各省级根据自己的医保资金具体执行相应的管理。
通过政策视角,配方颗粒在前期销售放宽,天花板打开,预测2030年配方颗粒的市场规模有望提升到615亿,较2021年的252亿将近有1.4倍的增长空间。
2022年3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的行动计划》,规定在2025年前,基层中医药要实现五个覆盖,包括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以及80%以上的村服务、村卫生室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同时最关键的是鼓励县级公立的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一些紧密型的医共体,将要覆盖县区域大概30%以上的人口。
根据2021年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诊疗的渗透率基本上不足10%,从10%的渗透率提升到30%的渗透率,未来整个中药基层,无论是中药材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及中成药,规模增速都会有所扩大。预计在2025年基层中药的终端规模将会有望达到2600多亿的规模,总体是在不断的扩容。
2023年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告称,各地要按照服务人口15%—20%的标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齐配足中成药等,根据国家中医药局此前发布的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共推荐了60种中成药,业内预计短期内相关中成药产品需求有望不断扩大;国家药监局近日组织起草了发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保护条例》意见稿的调整主要涉及保护范围、保护年限、保护形式和退出机制四大方面。对此,有机构认为,此次修订有望加速中成药销售,推动中成药创新研发。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政策对于整个中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方面有所倾斜,自2019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都多次强调中药创新鼓励措施。
3、企标转国标,量价齐升举例说明,前期配方颗粒开方是以饮片去开方,如果在原有饮片不减量的情况下,新国标的一个颗粒量相当于增长2.5倍以上,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目前临床是需要减量使用,减量是对饮片的用量进行调减,折算成新国标的用量,仍比原有企标产品配方颗粒用量增加,单量是增加了一倍,但是此时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最后通过折算成单个处方量,它的价格上涨了70%。
从企标转化成国标之后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对此企业通过跟医生患者沟通,最终发现原有的一个新国标落地之后,颗粒的用量增加。因此可以看到,无论是单处方量的价格增长,还是未来医院诊疗处方量的恢复,未来行业都将处于量价提升的阶段。
五、配方颗粒正在对中药饮片形成替代配方颗粒相对于中药饮片,优势是便捷的用药方式,质量比较稳定,携带方便;
在价格上,配方颗粒通常会比一些相同的饮片价格会更高,同时,医院在终端销售中,也有将近15%—20%的加成。
在试点过程当中,配方颗粒对饮片起到了部分替代作用,目前中药还是坚持中药饮片作为主体去使用,配方颗粒作为替代补充物。受益于整个行业景气的影响,配方颗粒在2017年对于中药饮片的替代率为5%,到2021年提升到了12%,未来有望保持快速的发展。
由于中成药目前还是固定处方,在规定工艺下得出的药品制剂。配方颗粒相对于中成药,它可以满足个体的差异,对于一些适应状或增或减的,配方颗粒可以很好灵活使用,可以随重加减,满足相应的个体差异。
配方颗粒集采目前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开展国家层面上的集采,第一是目前国标只执行了200多个品种,常用的配方颗粒品种大概是400到600多个,严重限制临床处方,如果要达到国家层面上的集采,需要配方颗粒常用的国标品种要将近达到400到600个之间。
第二是配方颗粒目前在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很不广泛,没有办法达到一个以价换量的效果。相当于此时集采,对企业只是降价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以价换量得到一个快速的增长。前期配方颗粒试点,国六家企业是主要集中在二级以上的中医院,大概有4500多家,国六家在中医院的占比大概有3700多家左右,将近有800多家的空白的。同时在试点开放之后,相当于会新增大概9万多家以上的综合医院,专科院,民营医院等。相对来说,未来如果要进入集采,除了中医院之外,各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也要相应的提高配方颗粒使用量。
第三是目前新入局的企业,还是处于国标转化的过程,同时正在建设一些生产线来扩大生产规模,整个行业供给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仍以前期的国六家生产企业为主。综合以上三点来看,集采还是太具备相应的条件,生产线要不断地扩大,目前生产线的建设,加上验证报批准,预计需要两年的时间。因此预计国家层面上的集采不会在这两年开始,相对来说比较乐观,但也不排除有地方性的大量采购会开展。
无论是大量采购以及还是集采,对于集采降价的幅度,不会很大,预计会在20%—30%之间。假设降价30%,龙头企业的毛利率将会下降大概为5%,通过以价换量,以及销售费用的降低,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将会持平,没有特别大的下降,甚至会略微上升的情况,
在结束试点之后预计偏好于龙头企业。现在除了挂网之外,医疗机构的招标要求,对配方颗粒品种有最低的限制,对药材的种植基地、对生产备案有要求,生产单位以及相应的免费调剂智能设施的配调剂配套,还有一些配送要求等等。投标人只要是国六家等基本上都能满足。
龙头企业在多年来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以及销售渠道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试点结束之后,仍是保持比较强的竞争优势。
1)龙头企业在前期是参与国标的起草,标准的起草者将会获得先发优势。在国六家企业当中,目前已公示的269个国标当中,中国中药就已经将近129个,将近一半,同时红利药业也是参与制定了112个国标,目前也是采纳了31个。
2)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更加领先、成熟。对龙头企业在原有的配方颗粒生产备案以及销售备案数量上进行统计,其中中国中药和红日药业遥遥领先的,他们的配方颗粒备案数量是显著多于一些中小企业,产品覆盖面是更加的广泛。
3)头部企业在前期的成本控制能力突出。布局上游的中药材原材料,通过自建以及一些地方合作社共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虽然有大部分的药材以衍生品为主,但已经成功抵御了部分药材上涨以及短期供应不足的风险。
6)整个营销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化,龙头企业的质量已经形成相应稳固性的品牌,客户黏性比较高,以及提供相应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向医院提供一些免费完善的调剂设施,配药机,还有调剂耗材等,同时在配送渠道上,销售渠道上也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客户群体。
7)行业更加规范,门槛明降暗升。试点工作结束后,全国有37药企获得了进入该赛道的机会,涉及21个省(区、市)、4968个品种。从表面上看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但现有的“6+N”格局仍然难以被打破。如今全国最初的6家试点公司——广东一方(中国中药)、江阴天江(中国中药)、华润三九、红日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培力(南宁)药业6家公司在新国标执行前就具有全国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资质,在配方颗粒市场市占率合计超过90%,市场地位稳固。
配方颗粒的销售过程中,一方面,医院与企业的合作深度起到重要作用,新进入者难以超越占据原有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场的几家龙头企业。同时,由于不同省份之间配方颗粒标准不通用,新进入的公司需要摸索国标进行生产、备案、销售,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研究才能获得“入场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