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点心理门诊简介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3
“八项规定”公布以来,铺张浪费得到遏制
“八项规定”公布以来,铺张浪费得到遏制。巩固已有成效,防止浪费现象反弹,需要厘清浪费的文化心理诱因——
中央的“八项规定”,促进了作风改变,有效遏制了大吃大喝等现象,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既期待良好风气能够保持下去,又担心铺张浪费陋习难改,毕竟“中国式浪费”深受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影响。防止浪费之风反弹,需要从观念和文化上保持理性的清醒认识。
姜彩芬(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剩宴,是很多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无论是公务接待还是私家宴请,宴席结束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常常吃得少心理门诊简介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剩得多,公务接待剩得尤其要多。有人给这种剩宴起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浪费”。浪费就浪费了,为什么说是“中国式”浪费呢?这显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中国人普遍的爱面子心理有关。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定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并依此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尤其突出的礼品过度包装、数量惊人的奢华消费、天价烟酒、高档礼品、建等中国式浪费愈演愈烈也就不奇怪了。
谢京辉(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据统计,因为“剩宴”,全国一年浪费2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城市生活垃圾里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奢侈品消费居世界第三。这种未富先奢的浪费是惊人的,从中可以透视出面子文化的影子。适当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但是爱面子超过一定限度,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虚荣心的表现,甚至成为弄虚作假的社会心理基础,最后各种各样的“面子情节”成了“体面之道”下的比阔绰,一度形成了浪费的社会风气。
宋圭武(甘肃省委党校教授):中国文化有很多特点,其中注重面子是一个重要特点。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说:“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面、命、恩)中最有力量的一个,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行为,就是做给别人看,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形象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社会注重面子?因为面子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秩序均衡,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下内生的一种均衡秩序。首先,法治的缺失增大了社会正式秩序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期性,从而使秩序本身成为了一种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替代秩序就会应运而生,其中面子就属于替代秩序中的一种。人们更多通过一个人的面子信息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有面子,就意味着可信度的增加,从而也就意味着有进一步加强交往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因为不这样,就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交易成本。其次,农业社会是产生面子现象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国农民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喜欢修饰门面,这里就是一种面子意识的具体反映。再次,文化的世俗性也加重了面子约束的分量。由于缺乏内在约束,人们必然或更加注重外在约束,比如面子约束。面子约束让人更注重形式主义,社会活动和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表皮化。
姜彩芬:中国人的爱面子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有关。中国人从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常被教导如何合乎“规矩”,如何给别人好印象。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经常提到:要给父母争点面子或者不能丢脸等等。这都促使了中国人养成耻感的面子意识。如果宴请宾客时餐桌上一扫而光,主人就会担心客人会认为自己小气,不大方,就必须多点一些菜来表达自己的热情,至于浪费本身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
中国式浪费还与中国社会的“讲人情”传统有关。什么是人情?“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例如别人有喜事,我赠送礼物,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便欠了我的人情。即人情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人情也是指中国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例如“有来有往,亲眷不冷场”,“受人点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对方受了别人恩惠,欠了别人人情,也应当时时想办法回报。“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面子情结的直白表现。
另外心理门诊简介,中国人爱面子的社会心理与传统儒家的“礼”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礼以行之”,即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身份,要按照礼法行事,如果做了不符合身份的事,说了不符合身份的话,就会丢脸。对于人际交往,由衣饰到举止态度等小节,有巨细靡遗的规定。“礼多人不怪”对中国人的心理和人际交往模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被人讥讽,为了避免失礼,一个人就要尽量做到符合礼的规定,起码要做到“表面无违”,即追求形式上的表面功夫,这助长了“礼多人不怪”的攀比心理和行为。因此,礼品的天价包装等“中国式浪费”的表面功夫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谢京辉:如上所说,儒家文化中的“礼”对面子文化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礼”通过面子来反映,而人际交往也形成了体面、给面、留面、丢面等思维定式,有些成了潜规则,被加以社会化地运用。如对于丢面子和挽回面子的事,则采取做面子、撑面子的办法加以应对……于是饭局、礼品接踵而来,甚至会愈演愈烈,出现了菜点少了觉得没面子、不劝酒不够热情、少喝酒态度不够等现象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一位汉学家这样评论:在中国,一次聚餐会被赋予很多涵义,节俭反而成了“多余的俗套”。
主持人:从树立文明消费观和健康社会心态的角度看,这种社会心理及其诱发的中国式浪费,危害和后果是什么?
宋圭武:从更深层次看,消费是联结经济和文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消费在物理意义上消解客体的同时,也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塑造主体。面子文化所导致的中国式浪费将加剧消费行为的异化程度和不均衡。首先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导致人自身经济行为的不均衡。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过度节俭与过度浪费并存。一方面,为了维护短期面子,不惜千金一掷;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收入平衡,又不得不长期过度节俭。其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均衡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点。从物质层面看,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不利于保护环境;从精神层面看,伦理价值的缺失将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节制的消费甚至是炫耀性消费,是伦理价值缺失的表现,伦理价值的疏忽使人在内心无法找到价值的依托心理门诊简介,转而求向外部和表面,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从对待资源的态度上来说,尽管消耗的是个人积累的财富,但是资源是公共的。为了人类的公共空间能体现公共性,为了下一代人的生存境遇,即便是用私人财富,也不应该浪费大家的公共资源,这是人类伦理和公共正义。毫无节制、不带一点珍惜色彩的浪费是豪取现象,是现代文明所不容忍的。
姜彩芬:尽管中国式浪费的产生有其传统根源,但这不等于说就是合理的。中国式浪费的最直接危害是资源过度消耗和无节制的物质浪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保守推算,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国有一亿多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的城市低保人口,过度浪费折射出的奢华观念和浮躁心态,既脱离国情,也损伤民风政风,危害巨大。
谢京辉: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不是绝对少数。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从社会心理进一步分析,这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下出现的炫耀性消费,目的是向他人传递其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威,提高自身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社会形象心理门诊简介。问题是这种浪费性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社会危害性就更大。
此外,“面子文化”一旦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判断尺度,就会演化为“遵循关系平衡的社会原则”;这并非是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换言之,面子的承认越来越脱离个体的真实状况,只要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符合社会规范、遵守人际交往原则便能得到“面子”,即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但是这种与“脸”脱离的面子是不稳定的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点、暂时性的,甚至是以牺牲长期发展的“里子”为基础的。中国式浪费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更是种社会心理问题;中国式浪费并不昭示产品的丰裕与过剩,而是国人精神的贫困。
当下中国面临着缩小贫富差距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除了注重物质的积累、制度的建设,还要依靠文化的积淀。俗话说:虚荣者注视自己的面子,光荣者注视社会的尊严。希望被人尊重是正常的,更重要是自身的行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用自身的强大战胜盲目的虚荣。而对于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家来说,真正的光荣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尊严、得到力量、共享幸福。
宋圭武:一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和创新。面子消费本质是一种不诚信、不理性行为,也是一种缺乏敬畏精神的消费表现。要破除面子文化,就需要建设有诚信、理性、敬畏意识的人文精神。在建设新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对不合理的旧习俗的改造力度。习俗是文化的稳固形式,改造文化,重要的是要改造习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对旧习俗进行彻底改造,否则,现代化就是一张皮,外面是现代化,里面是旧习俗,让现代化徒有其名。二是要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国家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不合理消费的改造心理门诊简介。要在住房、衣食、丧葬、婚嫁等方面,积极推广一些符合现代文明消费的做法。建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法》,用法律规范所有消费行为。三要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建设。面子消费实际也体现了一种等级精神。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又会进一步固化这种面子消费。目前,我国尤其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设,应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真正落到实处。第四、领导要做好表率作用。上有所好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下必效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提倡节俭,反对面子消费,各级领导一定要从我做起,要切实行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或搞一些形象工程。要让节俭的意识先在领导干部身上入脑入心,然后,才能在群众的身上入脑入心,最终变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
姜彩芬:我建议,应出台法律法规,把浪费当做犯罪的行为来限制它。习总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厉行节俭良好风气的形成。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国社会的消费现状来看,要减少中国式浪费首先应在吃喝上严加控制,政府只有自己带好头才能理直气壮地去影响老百姓,进而在全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减少私人领域的中国式浪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