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文化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心得体会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15
文化心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产物
文化心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产物。文化心理既具有稳定性特征, 但更具有延变性特征。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人的知识、情感、需求等因素并且以此为主导的过程。文化心理在我国当代社会中的表现是: 在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上, 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商品的文化附加值; 在旅游、休闲方面, 人们追求文化内涵, 讲究文化氛围; 在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 文化意蕴与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 人们的文化心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活跃而多彩。如果说, 在“”时社会群体和个人生活均带有强烈的化色彩, 人们的心理显现出单一的心理, 那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科学技术的进步, 文化的多样化, 以及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的文化心理展现出了多元而又多彩的特质。由心理而文化心理, 这是当代中国人心理状态的一大转型。它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文化心理并不是人的心理与文化的简单相加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文化始终相伴相随, 也即是说,人的心理与文化的发生、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的文化心理是文化在人的心灵深处内化、渗透、积淀的一种心理状态,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人类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但是, 严格地说, 人类是到了有自己的意识观念, 即对自己的意识有了意识之后, 才真正开始了文化的历史。任何一个社会个体, 都是文化的产物。所以, 人类文化的历史也就是人的文化心理形成的历史。一种文化总是某个人类共同体(群体) 创造的, 该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创造活动对于该种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对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对文化的发展也不可忽视。
在某种程度上, 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正是借着这些广大下层劳动者不懈地努力实践而实现的。人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在这种双重的作用下建构和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的文化心理是在人的先天机能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 包括实践) 积淀形成的。因而, 人的文化心理就具有稳定性特征, 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变革、生活环境变化、外来文化冲击等条件影响下, 人的文化心理就会相应地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也就是说, 人的文化心理更具有延变性特征。既然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那么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延续性和变革性便会交替出现, 而且呈波浪式发展。这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震荡, 也会是波浪式的。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 我们可以找到决定文化延续和变革的主要因素: 即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程度等。
其中, 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是相对活跃的因素,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体现出较强的变革性。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相比之下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其变革性较弱心理学心得体会。在决定文化心理形成并发展的诸因素中, 虽然也有相对活跃的因素( 、经济、文化、个体的需要、情感等)和相对稳定因素( 民族文化传统、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意志等) , 但总的说来, 它们都是在变化发展的, 只是变化的程度和速度不同而已文化心理学书籍。因此, 人的文化心理的延续是相对的, 变革却是绝对的。
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始终伴随着人的知识、情感、需求等因素并且以此为主导的过程。人的文化心理的变化也就是人对文化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 人对文化的追求日渐自觉。正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的文化追求, 人才得以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学习文化, 创造文化, 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培育良好的文化心理素质。
文化心理既是人的文化追求的动因, 又是文化赖以发展的动因。一般地说, 由于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中, 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某些文化素养, 但是, 这种文化素养如果不能上升到自觉状态, 人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文化素质的局限或高低优势, 也难以主动地有选择地去接受那些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优秀文化。
文化是人富有创造性的动态的活动, 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动过程。这种生机与活力直接来自于人的文化心理的不断激活。就个体的文化心理而言, 其受教育的程度越低, 他对文化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就越小, 其盲从性就越大。因此, 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人的文化心理的建构和提升。情感在人的文化心理建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创造着文化, 发展着文化, 也在享受着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情感体验。
弗洛伊德说过: “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等等作用。”文化能使人更加了解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世界,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 在当代社会, 人的发展须臾离不开文化, 文化促进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充实着人的精神世界, 也在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它使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文化“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 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期待更为迫切, 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空前活跃。在基本的物质层次的需求满足的基础上, 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 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因素上。比如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教育的需求, 对经济生产、消费、旅游、休闲等生活中文化内涵的需求, 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期待, 等等。也就是说, 当今人们的文化心理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生产、消费、休闲等生活方式, 以及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视角。
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 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心理对经济生产的影响和渗透的明显标志, 就是企业文化的滥觞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大多数人对一种文化观念的认同, 包括理念上的认同, 道德上的认同, 行为规范的共同遵守。倡导企业文化, 就是倡导一种合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凝聚力。
许多企业家深谙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因而不遗余力地在创建各自的企业文化。考察众多被公认为是成功的企业, 人们不难发现, 真正使企业久盛不衰的秘密, 往往是隐含在经济力后面的文化力。企业中许多经营上的问题其实就是企业文化上的问题。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 降低的却是企业整体的“交易成本”, 对企业内部来说, 能减少扯皮, 工作更加协调, 从而使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形成巨大的竞争能力; 对企业外部来说, 它能获得最低成本扩张的可能, 以无形资产控制有形资产, 实现从资本的积累到资本的聚集的飞跃。对于企业家个人来说, 一个企业家的文化心理既影响着他代表企业进行的对外交易, 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文化与经济的联姻, 实际上就是从企业文化开始的, 而企业文化所培植的, 不过是企业职工一种新型的文化心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人类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满足, 而且还包括在享受物质生活时的那种充实感、满意感、价值感。这样, 人才会感到生活得有意味。文化心理对消费观念的改变, 是人们日益对商品文化附加值的追求。文化心理已经在制约着某些消费品的销售量。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们的消费谈不上选择, 只能是货架上有什么就买什么, 甚至货架上有的商品也不可能买到。现在, 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情趣、爱好出发, 来随意挑选和确定消费品。商品花色品种多, 消费者选择余地大文化心理学书籍。人们对商品文化附加值的追求也随之产生。
商家也只有千方百计地跟踪探寻消费者的文化心理需求, 才可能赢得市场。现代消费是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者主宰的消费, 这里最主要的特点是商品的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性、挑剔性更加强烈, 对消费的要求更高。其发展趋向是, 追求审美情趣和商品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种潮流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人们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消费已逐渐变成了文化消费。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既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更重视商品的鉴赏价值——文化附加值, 更重视购买商品时的心理享受与精神满足。信息媒介的日趋活跃和发达, 使消费者大有“跟着广告走”的消费心理依赖。商品广告的制作, 也日趋注重文化的意蕴与品位。以满足消费者文化心理的需求。
的确,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 而作为社会的人也在变, 变得更挑剔、更讲究了:穿衣不再是只要暖和舒适就行, 而是讲款式, 讲品牌, 讲色彩, 讲流行; 吃饭也不仅只限于吃饱, 而是讲究饭菜的色、香、味、形, 讲究吃饭的环境与氛围, 美其名曰要“吃出文化来”; 住房不仅要宽敞, 还要舒适, 因而“装修潮”热过一浪又一浪, 不少人甚至自己动手进行方案设计, 突出其个性的文化色彩和情调。在这些“讲究”的背后, 是当代人文化心理需求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包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之一。这本来是商品、明星们的专用术语, 如今它泛滥开来, 成为人们追求文化的一个共同的术语文化心理学书籍。现代人讲的包装, 当然已不是商业意义上的包装, 而是对自我的文化包装。譬如五花八门的“讲座”、“培训”、“证书考试”、“资格鉴定”等风行城乡。
这些在过去带有强制色彩的教育方式, 眼下却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个中原因,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变化是其一, 而人们希望进入越来越宽泛的知识领域,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更好地发展自己却是其二。人的文化心理在这里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文化心理学书籍。
旅游, 本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的一种消费方式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近年来, 这种消费方式在我国也已发生着变化。游客旅游的需求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文化型转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吃喝玩乐、游游逛逛。富于知识性、历史性、教育性和文化密度的“文化旅游”日趋受到游人的欢迎和青睐。
过去在我国门可罗雀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文化古城、特色民居等积淀深厚的文化景点, 如今人们趋之若骛, 热闹异常。就连从来不容喧闹与骚动、一直对社会紧闭大门的高等学校, 特别是名牌高校, 校园里频频出现了旅游团队的身影。
“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大旅行社关注的一个热点。旅游的经营者力图把每一次旅程都设计成“文化之旅”, 导游不仅讲解沿途的名胜特点和风土人情, 更注意在讲解中挖掘其文化内涵。文化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为此, 香港曾专门举行过一次文化与旅游的学术研讨会。专家预言, 文化旅游将是 21 世纪旅游消费的新趋向。这也是当代人文化心理在旅游消费中的新流向。
在人们的休闲方面, “休闲文化”、“假日文化”等名词的出现, 使人们对闲暇的生活方式开始进行审视。所谓“休闲”, 也就是工作、劳动之外的休息。对这个过去不曾纳入人的正统观念视野的“私人空间”, 随着“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的实施, 那种简单的“休息”心理和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寻求一种具有文化意味的休息方式。玩也要“玩出文化”或“有文化地玩”。充满文化意味的“闲情逸致”被视为休闲的最高境界。报刊上不时出现这样的启事: 寻有共同志趣者结伴远游。应该说这种寻找并非为了猎奇和刺激,而是在寻求文化心理上的认同, 寻找精神文化上的慰藉。把休闲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去营造, 去感受, 这是当代人文化心理最直接的表露。
时尚, 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时尚并非等同于流行, 而流行的东西却蕴含着时尚的信息。追求时尚, 已成为社会的潮流。时尚不是浅薄怪异的代名词, 因为时尚本身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韩国的音乐组合、服饰款式所带来的“韩流”冲击, 更加剧了我国年青一代对时尚的追求和渴望。这无疑也是文化心理的渴求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
在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过程中, “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新历史小说”等文流的相继出现, 不仅在题材范围和创作手法上拓展了文学的视界, 而且文学中的文化意味有了突出的表现。人们从这类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信息。可以看出,作家创作的着眼点不再是单一地关注人物的际遇, 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文化心理的揭示与探寻上。
20 世纪 90 年代兴盛起来的文学体裁——散文和随笔所形成的阅读景观, “余秋雨现象”的出现, 显示出读者阅读心理在文化层面上的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学正在凸现出消费的特征。读者各种各样的需求, 消解着文学主体的形成, 在严肃文学之外, 消遣的、娱乐的、刺激的、千奇百怪的、闻所未闻的文化心理学书籍、生活百科的, 都使文学变得前所未有的五花八门。文学的泛文化现象走向明显。在文学研究领域, 文学的文化学研究日趋活跃。
随着文学创作题材的不断扩展, 精神天地的不断开拓, 情感内蕴的日渐丰富和表现手法的百态纷呈,文学研究已经突破了社会学的框架和赏析型的模式, 开始了从创作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视角阐释作品和文学现象。许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 顺应了文学创作的实际, 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论述至此, 我们可以看到, 文化心理在我国当代社会中的表现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主流和发展趋向是积极向上的。当然, 任何时代, 人的文化心理都不是绝对地处于同一个层面, 表现得那么整齐如一。过去如此, 现在更是如此。改革开放, 使国人的视野大为开阔。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 也必然有一些腐朽的、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被裹挟进来, 形们文化心理的震荡和冲击。
另外, 我国历史上封建落后的文化习俗也不时会沉渣泛起, 这些因素虽然不是铺天盖地, 卷土重来, 但也能引起一些人文化心理的失衡文化心理学书籍。其典型的表现就是享受、挥霍、醉生梦死心理门诊可以开药吗。他们没有了精神追求, 只有的满足; 没有了创造和奉献, 只有畸型的消费和挥霍。这是灰色的心理和人生价值观的表现。
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先进文化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期待和追求, 这种文化心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 对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化心理层次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对文化的泛化甚或庸俗化的理解和运用, 却是不足取的。诸如“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口号的泛滥, 赶时髦式的在任何场合贴“文化标签”以显示文化品位的庸俗做法, 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亵渎, 也使文化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这是不利于人们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时代在发展, 影响人的文化心理的观念、风尚、习俗、审美情趣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于社会每个成员来说, 文化心理的调适应该是一个经常性的课题。特别是在社会处于转型期, 文化呈现多元化的阶段,这种调适尤显必要。我们既不能对传统的东西抱残守缺, 也不能对外来文化一味接受, 而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吸取世界上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份,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促进人们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