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的几点思考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4-05-17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顶梁柱,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走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顶梁柱,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走向。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塑造健康灵魂的必备手段,是锻造健康体魄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要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特别注重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强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资源和不竭动力。
素质教育中需要提高的几项重要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可见心理健康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让未成年人真真正正沐浴在阳光下成长,应是当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职责。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受到忽视,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未成年人列入重点干预人群,《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达7.4%。未成年人情绪容易失控、人际关系紧张、厌学情绪激增等心理问题频发,从而导致患自闭症、抑郁症、狂躁症等心理疾病屡见不鲜,严重侵扰了未成年人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是轨迹,危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是网络成瘾阻碍了正常的沟通交流。网络世界开放性高,鱼龙混杂,海量的网络信息会让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造成信息迷航,让他们在一种人格和交往情景双重分离的环境和氛围中彷徨,却一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善恶难分、真伪难辨的未成年人甄别不出网络抛给他们的到底是橄榄枝还是毒瘤,造成了与世隔绝的畸形社交,对真实的现实世界反而生出陌生甚至排斥的情感,逐渐远离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对网络的需求成为精神世界莫大的慰藉和寄托,“网络疏离症”、“网络成瘾综合征”等新型心理疾病屡见不鲜,导致社会适应性下降、情感过度个人化、依赖网络宣泄情绪等人格障碍和心理异常。
二是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情感互动和交流。“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超负荷的学业压力,解决近年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导致学生抑郁、焦虑问题多发的现状,但如何通过“双减”政策真正促进和改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教育应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可见国家对学校教育中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度的重视。未成年人如果缺少文化体育活动的熏陶和浸润,将无法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活动中的美好点滴和精彩瞬间没能感悟,体育活动中的顽强拼搏和战斗意志没能磨炼,强大的内心世界和丰满的精神状态无法构建,从而导致在面临诸多压力时的未成年人抗压能力低下,内心极其脆弱,经受不住变故、挫折和打击。
一是遇到困难习惯于放弃,没有挑战的勇气。随着年级的进阶,课程科目逐步增多,学业难度逐渐加大,部分未成年人心态没能及时调整,畏难情绪严重,以致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的体系更加庞杂,无法攻克的疑难问题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挫败感的萦绕彻底击垮了未成年人直面风险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意志力本就不强的他们只有以屈服于重重困难、学业无法长进的局面收场。
二是自卑心理作祟。部分未成年人心态不阳光,在历经小小挫折之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被挫败感蒙蔽了身心,误认为别人的优秀与生俱来,认为老师喜欢与优秀的同学亲近,加深了自己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的隔阂,无法与老师和同学打成一片,彼此融洽度不高,不能构建沟通、交流、探讨和相互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因此会逐渐被孤立在教室的一角,有可能会陷入由自卑引发自闭的怪圈。
一是剔除网络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网络虽然是把双刃剑,但如果能利用好网络对未成年人积极影响的一面,正确引导如何上网、善用网络资源,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创造安全、纯净的网络环境,对暴力、血腥、黄色等不良网站严格封禁,打造科技性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能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健康平台,让未成年人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实现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其次,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地减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多打造线下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形式,设置多种情景模式进行互动式体验,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从敢于进行人际交往到善于甚至渴望进行人际交往转变,从而彻底摆脱对网络依赖造成的畸形社交。
二是充分挖掘未成年人的兴趣特长,磨砺身心。多鼓励未成年人看到感兴趣的闪光点,并付之持之以恒的热爱,充分施展自身的才华,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生活中遨游。据研究表明,文化体育活动可刺激身体直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滋养、维护、改善心理状况,可激发未成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精神生活的富余和灵魂世界的涤荡可以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可制定文化体育活动计划表,合理安排文化体育活动的时间,多开展以“感恩、慈善、互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以球类为代表的团结协作体育活动,也可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赛事,让未成年人在赛事的体验中陶冶身心、活跃氛围、拼搏赶超,学会合作和对抗,体味挫折与失败,学会人际交往,塑造健全人格。
一是学校与家庭形成对接联盟,畅通沟通渠道。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建立长效和动态合作机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步协调、及时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服从学校安排,及时向学校老师传达未成年人在家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发现异常苗头应及时调整和修正,避免发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否则为时已晚。
二是要引导未成年人合理调节情绪。学校在抓学业任务的同时,要将学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全覆盖,并将心理辅导课程提上重要议程,要不惜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为每一位未成年人建立心理健康检测档案,订制符合自身情形的心理辅导课程,特别是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突出的,要有充分的测试和调研及明确的辅导计划和安排。可通过未成年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解剖析,将妥善处置情绪、合理化解矛盾冲突的正面案例及情绪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反面案例当成教材进行展示和教育,引导未成年的性格和情绪调整向积极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