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康万方生活与健康杂志健康监测记录表图片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31
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从年代走来的《健康报》迎来九秩大庆
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从年代走来的《健康报》迎来九秩大庆。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份专业报纸,如今的《健康报》已是枝繁叶茂,并开启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健康报融媒体平台和健康中国融媒体平台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健康报人赓续红色血脉、秉承职业精神,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梦想砥砺奋进。
1931年,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叶坪乡朱坊村一个古朴的祠堂里,一份报头为“健康”二字的四开黄麻纸油印小报在战火中诞生。这就是《健康报》的前身。创办人是当时任中央苏区前敌委员会总军医处处长贺诚。
1931年年底,总卫生部成立,《健康》报由总卫生部编辑出版。1934年10月,《健康》报编辑人员随总卫生部开始长征,途中自制油墨蜡纸坚持出报。
1946年8月15日,停刊10年的《健康》报,在黑龙江佳木斯复刊,成为东北联军总卫生部的机关报。东北联军总卫生部长兼政委贺诚特意为《健康》报写了报头,并亲自为报纸撰稿。此时的《健康》报为每旬一期,铅印。
1950年4月,《健康》报奉调进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机关报。1950年5月4日,在后海北沿卫生部院内,《健康》报出版迁北京后的第一期,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分别题词祝贺。
1953年,报社迁到旧鼓楼大街双寺胡同。1955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请周恩来总理题写了报名“健康报”。
1979年7月1日,时期一度停刊的《健康报》复刊。随后,一系列子报子刊相继创办:1985年,《大众健康》创刊;1991年,《健康文摘报》(2021更名为《老年健康报》)创刊。
2004年4月,《中国卫生》杂志并入健康报社。2007年4月17日,数字版《健康报》正式上线年,承接《学生健康报》。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交由健康报社主办。
战火中诞生的《健康》报,在创办初期,针对当时中央苏区战士受伤后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军队传染病肆虐等情形,以同志提出的“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为办报方针生活与健康杂志,主要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介绍卫生防病知识和开展卫生运动的经验,促进了苏区军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长中,贺诚带领《健康》报编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出版了多期报纸,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继续提供卫生指导,留下了“马背上刻钢板”的佳话。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佳木斯复刊的《健康》报秉承创刊时的办报方针,结合解放战争中东北卫生工作的实际,介绍战伤救治经验,推广战伤新疗法,对保障战争胜利起了很好的作用。1949年2月,东北全境解放,工作转入生产建设,《健康》报转为东北军区、政府卫生部机关报,办报方针改为“为提高劳动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针对东北气候寒冷今日健康万方、冻伤频发的情况,以及后来出现的鼠疫、霍乱,《健康》报集中多期版面连续介绍冻伤的防治知识,以及鼠疫防疫工作,宣传预防鼠疫今日健康万方、霍乱的新方法。这些宣传报道,对保障东北军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1952年,主席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随即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52年6月19日,《健康》报发表社论,号召“推进爱国防疫卫生运动”。1958年,《健康报》陆续刊登了《中央国务院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卫生部关于动员全国医药卫生人员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时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署名文章《除四害,讲卫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等。这一群众性的运动让广大城乡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并影响至今。
此外,《健康报》还连续不断地用大量版面,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传染病、地方病、多发病、寄生虫病的防治报道。
20世纪5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和华东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1957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工作。
《健康报》利用消息、通讯、评论和专题文章等,宣传发动群众消灭钉螺和加强个人防护的经验,深入报道医务人员积极救治病人的事迹:1956年1月—4月,接连发表4篇社论;1957年2月28日,报道全国第四次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并号召“苦战三年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1963年,陆续发表文章介绍江西省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的经验,使江西余江的“血防”成就广为人知。
1963年,上海机床钢模厂工人王存柏的一只手在工作中被轧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钱允庆、陈中伟等医生凭借高超技术把他的断手接活了。卫生部向新闻界公布了这一成果,称断手再植的成功犹如“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1963年8月7日,《健康报》用两个整版推出了重磅报道:有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断手复活》,有社论《光辉的范例》,还有王存柏自己撰写的《感谢党使我断手复活》等。紧接着,《健康报》又报道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给王存柏进行断手再植的医生的消息。这些报道在行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之后,《健康报》对这一事件跟进报道:8月14日报道卫生部对成功实施断手再植术的第六人民医院进行表彰、授奖的消息;8月31日,刊登卫生部号召全国医药卫生人员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学习的通知……
这些系列报道,展现了《健康报》对于医学科技报道的独家优势,也是对我国医学科学家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医少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的医疗水平更是薄弱。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6·26”指示。《健康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重要讯息,发表重要社论《一定要把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生活与健康杂志。
1965年9月21日,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健康报》随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全国10多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场景,还开辟专栏,就“怎样办好农村巡回医疗队”等话题进行讨论。这之后,农村的田间地头不仅能看到赤脚医生,还出现了城市医学专家的身影。
1988年3月10日上午8时56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声婴儿啼哭,宣示我国地区试管婴儿技术获得成功。《健康报》记者在现场见证了我国生殖医学领域取得突破的重要时刻。
1984年,由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丽珠教授和基础医学院刘斌教授领衔的生殖医学工程组启动了这项研究。工程组在4年时间里,历经无数次尝试,终于迎来了试管婴儿诞生的喜悦。
此后30多年,试管婴儿技术不断发展迭代,帮助越来越多的不孕家庭实现梦想。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试管婴儿诞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1988年9月,《健康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劝时任主席的戒烟。信中写道:“如果邓主席能戒烟,这对我国2.5亿个吸烟爱好者的戒烟是个莫大的促进。”
这封信被刊登在当年9月20日《健康报》上。几天后,这篇文章被英国BBC记者转载,作为中国高层重视控烟工作及中国取得进步的证据。
从那时起,中国控烟工作一路砥砺前行。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控烟行动列入建设健康中国的15项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专门提到“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
1998年,长江流域、嫩江流域的连续暴雨,引发了我国南北地区多省的严重洪涝灾害。健康报社共派出16名记者奔赴全国受灾区域,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卫生领域的人间大爱。《白衣战士与抗洪军民同在》《洪水无情天使有情》《在这里,我们代表国家》《人民的好女儿》……1998年7月30日到9月20日,《健康报》接连从不同角度报道救灾防病工作今日健康万方,用一个个救灾数据、一幕幕卫生防病镜头,展现了当时的人间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健康报社先后派出14位记者赴灾区前线个整版的报道力度,先后发回上百篇文章和几百幅图片,出版10万份抗震救灾“特刊”。
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出重要部署。《健康报》对此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和解读。
新农合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保障农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农合发展的历程,是党和政府坚持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安全,筑牢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代表。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健康报》全力做好大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在8月22日头版头条推出会议报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同时发表社论《健康优先为社会动员吹响集结号》。
2016年8月24日,《健康报》一版刊登本报评论员文章《坚守与突破卫生方针导向健康中国》,对刚结束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进行评述。文章指出,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既有历史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在新方针指导下,进行新的开拓、新的协调、新的动员,用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用健康中国托起中国梦。为形成报道声势,《健康报》还开辟了“点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关键词”专栏,连续推出多篇相关报道和本报评论员文章。
从2018年起,8月19日成为健康守护者的节日。2018年8月18日,《健康报》头版刊发庆祝第一个中国医师节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生命当敬畏医者当荣耀》。
2017年,国务院批复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医者坚守初心,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健康报》在第一时间对屠呦呦及其获奖成果青蒿素进行了深度报道,围绕整个诺贝尔奖颁奖周期屠呦呦的重点行程进行跟踪报道,还对以青蒿素研发集体为代表的老一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群体给予了重点介绍。
这不是《健康报》第一次给予屠呦呦及其团队如此高规格的报道。从上世纪起,《健康报》即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医药科技进展盘点中,给予屠呦呦及青蒿素成果特别关注。随后,在屠呦呦获颁拉斯克奖、沃伦·阿尔珀特奖时,也对其或将获诺奖做出前瞻。
诺奖颁发后,无论是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是全国优秀党员、共和国勋章荣誉加身,《健康报》都给予了及时、角度新颖的深度报道。
报道越多健康监测记录表图片,越要追求多面性、新鲜感、深刻性和当代价值。《健康报》从上述角度出发,试图还原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大我”和“小我”。围绕“大我”,揭示他们的时代特征今日健康万方、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聚焦“小我”,展现科学家个人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个性特点和鲜为人知的生活化面貌,也因此形成了《健康报》的特色和独家。
对屠呦呦的报道只是《健康报》对于医学大家报道的一个缩影。为读者呈现一个个“大小”结合、个性分明的医学工作者成长轨迹及由此聚合的、真实而亲切的医学科学家群体,是《健康报》永远的使命。
从上海甲肝疫情、非典疫情,到H7N9禽流感疫情、鼠疫疫情,再到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每当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健康报》从未缺席。一篇篇专业的深度报道,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现场照片,一段段直击现场的视频,给读者呈现最真实的一线画面,展现卫生健康系统的应急速度,发挥稳定人心的“压舱石”作用。
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发生后,《健康报》派出记者赶赴一线,采写了包括《上海甲型肝炎流行的反思》《黄子浪潮对卫生部门的启示》《大自然亮出了黄牌》在内的多篇观察稿件,第一时间报道疫情进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2003年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卫生部每天向社会公众公开疫情信息。疫情催生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进完善,使得群众对疫情拥有了知情权。在这一大背景下,《健康报》派出记者兵分多路,在广州、北京等地同步报道抗击疫情进展,迅速刊发了数十篇通讯报道,并配发了大量照片。其中,全景式通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歌颂了医务人员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健康报社启动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突出融合报道特质,在战“疫”打响的第一时间即把“优势兵力”投入到主战场武汉。经过周密组织、前后呼应,连续刊发了“决战武汉系列”深度报道。同时,充分利用《健康报》官方微信、微博、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产出大量抗疫新闻报道、防疫知识科普等作品,宣传党的防疫政策措施。仅《健康报》官微在1月22日—3月17日就发送微信1360余条,累计阅读量超过2100万。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健康报》持续追踪疫情,派出多名记者赴一线报道。
在国家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大格局中,健康扶贫是重要一环。2016年健康监测记录表图片,健康扶贫工作迎来政策春天,随着一系列健康扶贫措施的出台,缓解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了坚实的抓手。彼时,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的数据,我国约7000万名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42.4%。
《健康报》与时代同频共振。2016年3月4日在一版刊发通讯《健康扶贫攻坚战该怎么打》,通过全国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为健康扶贫把脉开方。同年,《健康报》推出《综合施策防止因病致贫》《15部门力推健康扶贫工程》《健康扶贫“试验田”是如何耕耘的》等报道。2017年生活与健康杂志,随着健康扶贫持续深入推进,《健康报》聚焦健康扶贫如何下好“落实棋”,强调健康扶贫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和担当。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全面实现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户摆脱贫困的目标。《健康报》刊发《坚决打赢健康扶贫这场硬仗》《脱贫攻坚要确保应保尽保》等稿件,报道这一年脱贫攻坚取得的不俗成绩生活与健康杂志。
2021年,《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发布。指出,党的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健康报》刊发相关报道《八年奋斗,健康扶贫成绩亮眼》,阐述了8年来脱贫攻坚中健康扶贫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探索中创造出的中国经验。
脱贫不是终点。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新征程上,《健康报》持续推出有温度健康监测记录表图片、有态度、有深度的相关报道。
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一直以来,《健康报》坚持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局大势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宣传解读政策,引导热点问题,通达社情,全力为建设健康中国打造主流场。
“健康”二字在2016年格外耀眼,这一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2016年开始,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文件、地方实践等层出不穷……在这些关键时间节点上,《健康报》都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与深度解读,引导。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宏大的主题生活与健康杂志,变成了故事、细节、场景、思考、建议,具体且深刻,温暖而有力量。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响亮地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用国家战略来服务人民健康。
2019年7月16日,《健康报》全文刊登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两份文件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3个方面提出开展15项行动,并对组织实施进行部署。
除了新闻报道,《健康报》还积极发挥全媒体优势和行业领头羊的作用,立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0年,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授权健康报社承办的“健康中国行动专网”正式上线,成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抓手和第一入口。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的医改工作随之破冰启航。从20世纪十年代主要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短缺为目标的医改,到1994年的“两江”试点和2000年的“三医联动”改革,再到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医改,在40多年的医改进程中,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改革持续推进,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在医改的每一个阶段,《健康报》忠实地记录下了大刀阔斧或精雕细刻的改革实践,也见证了医改带给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面临医疗卫生服务短缺的现状,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突出。为缓解这一问题,第一阶段的医改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延续到90年代。《健康报》结合理论和实践探讨,深入基层,发掘了不少走在改革前列的探索者。1979年7月1日,《健康报》一版刊发《从我国特点出发进行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随后,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改革。《健康报》应时而动,报道了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山西省眼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的改革经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健康报》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时期的改革举措因过多地运用经济杠杆而导致的一些弊端,及时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医院能不能承包、怎样承包”的大讨论,从上引导医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二阶段的医改始于1994年国务院四部委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对于当初极有影响的“两江试点”,《健康报》记者前往九江健康监测记录表图片、镇江采访,切身感受试点地区的医改进展和所带来的变化,推出了有影响力的报道。1997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初步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改革框架。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指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0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医联动”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健康报》既有忠实的记录,亦有思考与总结。2000年,连续刊发了多篇反映公立医院改革探索的文章,对天津、上海、山西等地公立医院改革的动向进行了剖析。2001年,《健康报》以刊发的《医改年“盘点”》《“医改年”改了什么》《“医改年”后听呼声》打头,先后发表关于医改的深度代表作30余篇。
2009年4月6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今后3年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以此为标志,第三轮医改启动。这一轮医改的鲜明特点是强调回归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主要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全面展开。《健康报》在4月7日刊登了《意见》全文,向全行业全社会宣传党和政府新一轮医改的重大政策。此后,《健康报》不遗余力地宣传新一轮医改中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5项重点改革任务,报道相关成就。2012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决定消除以药补医,并推出时间表。2月14日,《健康报》头版刊登了评论员文章《消除以药补医该亮剑了》,接着,报道了向以药补医“亮剑”的进展、成绩。到2017年9月底,我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和完善新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这些改革仍在加速进行。
新一轮医改走过10年,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福建省涌现出了三明经验。2019年11月7日,《健康报》发表社论《推广三明经验形成改革浩大声势》;2021年7月7日,推出《推广三明经验巩固扩大医改成果》报道今日健康万方,介绍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决定,提出今年的医改重点任务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抓手,不断巩固扩大医改成果,从5个方面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健康报》及时报道三明医改亮点,大力介绍三明经验,促进了三明经验在全国的推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