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打通高原致富路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08-27
赵明表示,荣耀新定位是打造全球标志性的科技品牌。未来的荣耀,将走向中高端。 有了新定位 荣耀品牌诞生于2013年,面向年轻人,坚持中低端价位,七年间发展成为年出货量超7000万部的互联网手机品yolo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打通高原致富路yolo
编者按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值西藏雨季,记者沿着“天河”雅鲁藏布江一路向西,驾车从林芝市巴宜区、朗县到山南市的扎囊县、贡嘎县、浪卡子县、洛扎县,调研采访高原人民脱贫攻坚的种种努力。
虽然这里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基础和地理条件薄弱,但高原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别开生面培育特色,每个地方都展现着强大的脱贫动力。高原群众各展所长,用“十八般武艺”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
林芝鲁朗小镇的清晨美如仙境。记者 陈学慧摄
林芝,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之美称;山南,是藏文化的发祥地。2015年和2016年,两地相继撤地建市,成为“年轻”的高原城市。5年来,在这片中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由于地处高原,生活环境艰苦,高山峡谷交通多有不便,雨季常遇到道路塌方,记者甚至在采访途中几遇危险。可以想见,这里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质基础、地理条件虽然薄弱,但就是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豪爽乐观的高原人民辛勤付出,展现着走向富裕的“十八般武艺”,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更章乡的草莓红了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是久负盛名的草莓村,雨后的久巴村空气清新,干净的街道两旁均为两层楼的别墅,尼洋河从村旁流过,给整个村子增添了诗情画意,青山绿水间宛如江南小镇。
久巴村有30户123人,以前村民收入主要来源靠砍伐林木、挖松茸等。在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下,久巴村从2008年开始探索发展种植业。2009年,久巴村草莓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吸纳了16户贫困户60多人参与其中。靠着种植草莓,2016年久巴村全村实现脱贫,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
更章门巴民族乡有6个行政村,除久巴村依托草莓种植产业致富增收外,其他村种植方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低,致富门路不宽。整合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各村均衡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019年4月份,巴宜区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让“一带一园六基地”的千亩瓜果种植产业园在更章门巴民族乡落地。依托千亩产业园区技术支持,更章门巴民族乡党委以“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与园区沃圃生公司签订分成协议,成立雅觉草莓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覆盖6个行政村,6个村的负责人组成合作社领导团队,久巴村党支部书记多布杰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产生的效益直接覆盖全乡334户1473名农牧民群众。
在雅觉草莓种植合作社精准扶贫现代农业观光园,一座座大棚引人注目。草莓大棚里,技术员拉姆卓玛正在打理红颜草莓田。拉姆卓玛是6个行政村中娘萨村的村民,一年多前,她还是一个带着4个孩子的家庭妇女。合作社成立后,拉姆卓玛被村民们推荐到这里来学技术,目前已经掌握了整套种植技术,成为10个棚的“棚长”,每个月有4500元稳定收入。“学好技术回村里可以教更多的人。”拉姆卓玛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满意。记者问她为何穿着漂亮衣服干活,她笑着说:“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不管什么时候,穿得干净些,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就业+增收+获得感,平凡中的幸福,真的很美好!
鲁朗家庭旅馆火了
到“神仙居住的地方”林芝旅游,“平措大叔家庭旅馆”“扎西岗村”是网红打卡地。沿着318国道徒步、骑行的驴友,自驾游的旅客,不妨留宿坐落于318国道旁的西藏林芝鲁朗镇扎西岗村,藏语意为“吉祥坡”,这里与鲁朗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古秀寺等多个知名景点毗邻。扎西岗村因势而为,“一不留神”诞生了多家网红家庭旅馆。
去“平措大叔家庭旅馆”很方便,国道边拐个弯。1998年,平措大叔开办了扎西岗村第一个家庭旅馆,刚开始只有8间客房,每年收入三四千元。每天平措大叔要走到村口去拉客人。随着周边旅游资源日益丰富,以及交通条件、网络环境的改善,游客越来越多,这类家庭旅馆因价格亲民,保留了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再加上互联网宣传,旅客越来越多。为了方便交流,平措大叔甚至留存了上万张名片,生意越做越好。
如今,平措大叔家庭旅馆客房规模扩大到了50多间,带有卫生间、餐厅和茶馆等配套设施,去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由此,也带动了周边家庭旅馆发展,周围紧邻的就有6家,如略显现代的“博雅·藏家坡酒店”“日出家庭旅馆”“拉姆家庭旅馆”等。
据扎西岗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介绍,在全村68户人家中,有52户开办了家庭旅馆。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扎西岗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路子。如今,全村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巴桑次仁告诉记者,在传承发扬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如何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将现有的家庭旅馆改造升级,将是扎西岗村家庭旅馆今后努力的方向。
“看,这是我刚开不久的抖音号‘平措大叔’。”70多岁的平措大叔举着手机告诉记者,“欢迎到我们家做客”。平措大叔对着记者的镜头发出了邀请。
林芝朗县洞嘎镇滚村诺组的辣椒熟了。记者 陈学慧摄
朗县辣椒能赚钱了
朗县辣椒有没有吃过?朗县地处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高原河谷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孕育了特有的辣椒品种“小牛角”。朗县辣椒有100多年种植历史,但在2016年之前,种植是以家庭为主。随着朗县大力发展“一县一品”,辣椒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逐步被发掘,朗县辣椒生产种植方式走上了规范化和规模化的路子。
在朗县洞嘎镇滚村诺组,记者走进辣椒大棚随村民一块摘辣椒。摘下的辣椒,由专业合作社派车来收购,然后经过翻晒、加工、包装等工序后上市销售。
2016年,朗县将辣椒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整村推进。刚开始时,村民们对大规模种植辣椒心存疑虑,担心收成和销路。于是,县政府推出了“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模式,开展集约化管理。村民们把土地交给村集体规模化种植管理,不仅确保了产业收益,还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滚村村民阿旺旦增家有4个大棚种植辣椒,他妻子一人就能搞定,他本人可以很踏实地在县城打工,每年收入10万多元。
去年朗县引进浙江企业,创立劲朗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目前,该企业基本能够完全消化全县鲜辣椒产量,还研发出了辣椒佐料、辣椒酱等特色产品,并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使“朗县辣椒”朝着规范化生产经营又迈进了一步。
2020年,朗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8000余亩,预计实现产量6000吨、产值2400万元,带动1570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22万元,朗县辣椒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椒”。
目前,《林芝市朗县辣椒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2030年)》已经出台。“根据规划,朗县正在积极申报更大规模的朗县工厂化育苗基地项目,同时强化辣椒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链条机制,让朗县辣椒行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朗县县委书记扎西说。
藏草基地建起来了
这可能是记者目前见过的最大的“玻璃房”——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阿扎乡的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走进全智能的“大棚”,一片南国景色,小桥流水、各色花卉,还有白天鹅在池边嬉戏。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万种植物,是一次很好的科普之旅。“大棚”里有育苗温室、种子加工车间、种质资源圃、藏药体验园等,很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之地。
扎囊县是深度贫困县,脱贫工作存在不少难点。为此,扎囊县制定了以产业脱贫为主的路子,通过引进生态修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技能本领,同时达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
2017年3月份,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之一,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落户扎囊县阿扎乡。该项目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原西藏自治区林业厅、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总投资3亿元。
不到3年,一个大面积的连片现代化高科技大棚拔地而起,总占地约1万亩。据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藏草研究院院长赵韦介绍,这个项目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具体包括将项目区土地租金获取的收益用于当地村委会经济收入及贫困户家庭收入,覆盖带动178户818人增收;项目建设阶段每年能带动692人短期就业3个月;将项目固定收益用于扎囊县扶贫基金;对于因残、因病、因学、缺土地、缺劳力、缺技术等阿扎乡一般贫困户与低保户,主动与96户结对帮扶,并发放慰问金。记者在育苗区遇到了扎囊县阿扎乡的大学生旦珍,她利用假期来藏草基地打工,在这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补贴家用。
除了经济账,该项目更大的好处在于生态账。荒漠里的绿洲,带来的是生态修复和涵养;各类树种研究、新技术理念,能够带动周边农牧民因城市园林用苗而科技致富。对生态修复而言,也将起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这里“手工活”出名了
位于山南市洛扎县东南部的拉郊乡,距离县城112公里,是全县7个乡镇中交通最不便、信息最闭塞的一个边境乡,全乡平均海拔3675米,公路依山而建,道窄曲折,记者一行几乎是在晕车状态下到达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拉郊乡。
但拉郊乡的整洁清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小镇人不多,一条主街道,蜿蜒的太阳能路灯和每个灯柱上的五星红旗、党旗,展示着边境小镇的特色。镇上比较突出的建筑是蓝黄绿三色的拉郊乡蓝天春雷小学。学校里有1名正式老师、1名助教,16名学生混班上课。
山脚下,一栋栋红顶连片两层小楼掩映在云雾中。2018年11月份,拉郊村57户230人、杰罗布村9户16人住上了起居、饮食、洗浴、就寝、储藏、工作学习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房屋。
住房问题解决了,随着拉郊乡终于修好了出山的路,乡医院、乡学校、小康村建起来了,老百姓兜里有钱了。
2019年,拉郊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97.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97元。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从小生活在拉郊乡,他在基层带头人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这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和村民们的艰苦奋斗。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拉郊乡群众是通过艰苦奋斗、在边疆不断奉献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古桑旦增说。
拉郊乡不养懒人,家家户户都在做“手工活”,主要经济来源有项目施工建设、竹器编织、木器加工、松茸采集、大棚种植等。在乡小学边上有一排平房,这是乡里专门建的木器加工作坊,村民尼玛次仁正在这里用工具加工木器。在村民桑旦拉姆家里,妇女们正聚在一起编织竹器,一个个筐子、背篓成了形,熟练工一天可以做10个成品,妇女们每天轮流到各家去编织。村里还成立了竹木器合作社并安排专人销售,把“手工活”变成群众的收入来源。
古桑旦增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拉郊乡的竹木器手工艺产品不仅成为牧民群众的致富法宝,还在山南市雅砻文化节、洛扎县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上亮相,成为当地文化和旅游品牌宣传的重要载体。(记者 陈学慧)
yolo 经济日报长春讯(记者李己平)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过程中,吉林省长春市政府机关做好表率,大力宣传和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促进“六稳”“六保”工作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