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四强化”“四提升”——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4-25
山羊兹拉特 ●[美]辛格 往年光明节,从村里到镇上的路总是冰雪覆盖。但是这年冬天天气却很暖和,光明节快要到了,还没有下过雪。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本站
着力“四强化”“四提升”——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本站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以“四强化四提升”为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以强化课堂教学为基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严格落实必修课程学时学分、在校生全覆盖要求基础上,开发建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鼓励有条件高校开设了《心理能力自我提升训练》《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等选修课程,打造了“必修主课程+网络新课程+心理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指导高校积极推进课堂,在教师讲授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成长性作业等方法,以多重互动体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依托7个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区域内高校联合开展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志愿服务等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新生入学月、毕业离校月、525心理健康节等开展实践教学,连续多年举办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提高了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以强化咨询服务为重点,提升心理问题处置能力。大力推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全面应用,不但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测评,2020年70%的高校进行了老生复测,2021年老生复测率达到100%,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去年2月1日起,省教育厅迅速组织全省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多人次,网上直播心理课程40多次,网络团体心理支持活动50多次,推送心理辅导文章1600多篇,阅读量超过40万,对促进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还举办了疫后“心理育人”技能培训班、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育人”研讨会,加强疫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成立了吉林省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省教育厅联合省计生协会共同实施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从2017年起定期举办同伴教育培训营,指导高校建立“心语宣讲团”“心理支援团”等团体,较好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朋辈互助功能。中国计生协会在北华大学建立了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省内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体系,认真落实辅导员每月住寝、查寝制度,构建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早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绝大多数高校形成了较全面的危机干预处理方式,63%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学生直接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绿色通道。
以强化培养培训为关键,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从2017年起,采取专题部署、专项督导、约谈谈话等措施,督促高校补充配备专职教师。到2019年初,全省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总体达到1:4000。今年6月底,师生比总体达到1:3290;从2005年起,坚持举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成立吉林省高校心理咨询师成长之家,常年开展案例研讨、心理督导等活动,指导高校采取专家督导和朋辈互相督导方式,促进心理咨询教师成长,2020年共有28名教师成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注重引导心理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研究成果。2017年以来,共立项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课题近80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有近百篇研究成果被CSSCI检索引用。
以强化组织管理为保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年度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心理育人方向高校思想工作创新发展中心3个,印发《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推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督导评估和思想工作体系;全省高校不断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中心建设,吉林大学等3所高校将中心设置为正处级独立二级建制单位。从今年起,全面推动县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抓早抓小抓源头奠定基础;指导高校开办家长心理讲堂,建立重点学生家校会商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诊疗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省心理学会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高校充分挖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心育功能,创新开展运动健心、书画养心、公益暖心、劳动正心等活动,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李开宇)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以“四强化四提升”为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以强化课堂教学为基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严格落实必修课程学时学分、在校生全覆盖要求基础上,开发建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鼓励有条件高校开设了《心理能力自我提升训练》《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等选修课程,打造了“必修主课程+网络新课程+心理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指导高校积极推进课堂,在教师讲授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成长性作业等方法,以多重互动体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依托7个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区域内高校联合开展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志愿服务等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新生入学月、毕业离校月、525心理健康节等开展实践教学,连续多年举办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提高了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以强化咨询服务为重点,提升心理问题处置能力。大力推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全面应用,不但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测评,2020年70%的高校进行了老生复测,2021年老生复测率达到100%,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去年2月1日起,省教育厅迅速组织全省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多人次,网上直播心理课程40多次,网络团体心理支持活动50多次,推送心理辅导文章1600多篇,阅读量超过40万,对促进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还举办了疫后“心理育人”技能培训班、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育人”研讨会,加强疫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成立了吉林省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省教育厅联合省计生协会共同实施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从2017年起定期举办同伴教育培训营,指导高校建立“心语宣讲团”“心理支援团”等团体,较好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朋辈互助功能。中国计生协会在北华大学建立了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省内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体系,认真落实辅导员每月住寝、查寝制度,构建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早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绝大多数高校形成了较全面的危机干预处理方式,63%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学生直接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绿色通道。
以强化培养培训为关键,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从2017年起,采取专题部署、专项督导、约谈谈话等措施,督促高校补充配备专职教师。到2019年初,全省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总体达到1:4000。今年6月底,师生比总体达到1:3290;从2005年起,坚持举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成立吉林省高校心理咨询师成长之家,常年开展案例研讨、心理督导等活动,指导高校采取专家督导和朋辈互相督导方式,促进心理咨询教师成长,2020年共有28名教师成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注重引导心理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研究成果。2017年以来,共立项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课题近80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有近百篇研究成果被CSSCI检索引用。
以强化组织管理为保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年度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心理育人方向高校思想工作创新发展中心3个,印发《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推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督导评估和思想工作体系;全省高校不断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中心建设,吉林大学等3所高校将中心设置为正处级独立二级建制单位。从今年起,全面推动县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抓早抓小抓源头奠定基础;指导高校开办家长心理讲堂,建立重点学生家校会商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诊疗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省心理学会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高校充分挖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心育功能,创新开展运动健心、书画养心、公益暖心、劳动正心等活动,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李开宇)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以“四强化四提升”为引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以强化课堂教学为基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严格落实必修课程学时学分、在校生全覆盖要求基础上,开发建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鼓励有条件高校开设了《心理能力自我提升训练》《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等选修课程,打造了“必修主课程+网络新课程+心理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指导高校积极推进课堂,在教师讲授基础上,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成长性作业等方法,以多重互动体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依托7个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区域内高校联合开展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志愿服务等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新生入学月、毕业离校月、525心理健康节等开展实践教学,连续多年举办全省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提高了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以强化咨询服务为重点,提升心理问题处置能力。大力推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全面应用,不但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测评,2020年70%的高校进行了老生复测,2021年老生复测率达到100%,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面对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去年2月1日起,省教育厅迅速组织全省高校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多人次,网上直播心理课程40多次,网络团体心理支持活动50多次,推送心理辅导文章1600多篇,阅读量超过40万,对促进校园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还举办了疫后“心理育人”技能培训班、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心理育人”研讨会,加强疫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成立了吉林省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省教育厅联合省计生协会共同实施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从2017年起定期举办同伴教育培训营,指导高校建立“心语宣讲团”“心理支援团”等团体,较好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朋辈互助功能。中国计生协会在北华大学建立了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省内高校普遍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体系,认真落实辅导员每月住寝、查寝制度,构建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早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绝大多数高校形成了较全面的危机干预处理方式,63%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危机学生直接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绿色通道。
以强化培养培训为关键,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从2017年起,采取专题部署、专项督导、约谈谈话等措施,督促高校补充配备专职教师。到2019年初,全省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总体达到1:4000。今年6月底,师生比总体达到1:3290;从2005年起,坚持举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成立吉林省高校心理咨询师成长之家,常年开展案例研讨、心理督导等活动,指导高校采取专家督导和朋辈互相督导方式,促进心理咨询教师成长,2020年共有28名教师成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注重引导心理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把工作成效转化为研究成果。2017年以来,共立项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课题近80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有近百篇研究成果被CSSCI检索引用。
以强化组织管理为保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年度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心理育人方向高校思想工作创新发展中心3个,印发《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推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督导评估和思想工作体系;全省高校不断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中心建设,吉林大学等3所高校将中心设置为正处级独立二级建制单位。从今年起,全面推动县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抓早抓小抓源头奠定基础;指导高校开办家长心理讲堂,建立重点学生家校会商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诊疗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省心理学会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高校充分挖掘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心育功能,创新开展运动健心、书画养心、公益暖心、劳动正心等活动,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李开宇)
本站 保定讯 缓解心理压力、净化思想境界、丰富精神生活、升华道德情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