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2-21
“巴中之间有着非常特殊的纽带。这是两个朋友、两个伙伴、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我们相互称呼‘铁兄弟’。”近日,巴基斯坦新任驻华大使莫因·哈克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此开场。 在特殊的时本站
建议提案本站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焦虑、失眠、抑郁、病休、辍学、厌世、自残、等问题频发。青少年儿童处在学习知识、强健体魄、完善心智的黄金时期,但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频繁的考试及“唯分数论”、对孩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家庭关爱的缺失、缺失的体育运动、亲子交流、朋友相处、充足睡眠,都是导致青少年儿童出现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和干预。建议:
一、教育部门发布相应政策。如落地“双减”,对作业量作出明确的规定。减少作业,不只是在“量”上做简单的“减法”,也要在“质”上求“变化”,以确保“量”少“质”高。同时,要求教师合理确定基础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的比例,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类作业,将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与学科作业有机融合。学生们尽情发挥创意、大胆动手制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倡导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交流与学习。家庭环境的宽松、健康至关重要。父母关系和谐、亲子关系亲密、充分的尊重与关爱、有效的沟通都是发现孩子心理异常、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行业及社会成立志愿服务机构。积极介入、干预,及早发现心理问题,采取心理辅导、心理医师干预、借助抗抑郁焦虑药物、助眠药物等,帮助青少年学生平稳渡过心理波动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设置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校医院建立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门诊,为存在此类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及家长共同进行心理咨询与干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早发现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加剧,尤其随着德州市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承担着学习任务重和家长期望值高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厌学症、抑郁症、甚至极端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制尚未健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主要有几下几个突出问题
2.社会专门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大都以“商业”“经营”的功用存在,专业水平无从考核,咨询费用自主定价(从每小时300到每小时1200不等),缺少市场、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等的监管,心理治疗效果难以评定,家庭花费高但效果差,使很多家庭有病乱投医,有比较重的后顾之忧。
一是政府要有实质作为。将心理咨询服务纳入教育服务的一部分,由政府财政出资,在学校或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室,配备具备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按照市场规则,和市场上的心理辅导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责任和要求,形成心理健康服务联动工作机制,让青少年接受更专业更优质更有保障的心理辅导。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心理教育纳入考核计划。定期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要求——教育内容、实施计划、课时安排等。
三是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习的压力及时得以释放。
四是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评估,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建立完整的档案,并“一加一”由专业老师重点帮扶,提供免费专业治疗和治疗效果跟踪服务,坚决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4.8%—22.8%。调查则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20%-44%。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如此之高,令人震惊。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居高的原因分析:
当大官,发大财,走上人生巅峰才是人生赢家,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这种成功取向。孩子从小就不断被家长和学校恐吓,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去捡垃圾。在这种氛围下,大多数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孩子,自卑、挫败、恐慌;处于成绩顶尖的孩子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时刻处于残酷的互相竞争和碾压之中。
二是孩子承接着各方压力。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族的未来。家庭中所有的资源都放在孩子身上,报班、陪读。但家庭所有的牺牲都会转变成孩子的压力。学校的升学率,老师的绩效奖金,都靠学生的成绩来体现。学生就是父母、老师、学校压力的背锅侠,背负的期望和压力巨大。
三是孩子休闲、运动、游戏严重不足,缺乏人性化。目前,孩子身体活动的时间被学习挤压严重,属于自己的休闲、运动时间太少,身体严重缺乏运动,头脑则太忙碌。长期、单调、重负荷的学习,既缺乏人性关怀,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空虚、抑郁。
一、加快建立包容性社会。大力发展成功多元文化。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幸福的道路有千万条。平凡如我们的大多数只能位于金字塔的中间和底部,其实只要感觉幸福,就是成功的人生。大力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晋升渠道,让技能型人才有社会地位,有经济保障。
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扩展孩子成长空间。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度较低。作为工业大国,只有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走上工业强国的道路。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唯有大力提升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成果,才能吸收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发展自身能力,学得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三、建立科学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当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排名,老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时,学校就只剩教书,把育人丢了。应逐步摆脱对升学率的迷恋,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升学录取标准。
四、注重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妇联、共青团、关工委应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积极发展家长学校,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领家长不断成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和理解,疏解孩子心理压力。
根据《中国青少年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双减”是我们国家近期出台的非常重要的政策,这个政策对每一个孩子和家庭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也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双减”之下,我们要持续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统筹规划,持续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周密部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健康特点,合理统筹规划不同年龄段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课堂,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赋能助势。
二、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全市中小学校增设心理教师编制,按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省、市、县教师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家校沟通能力。
三、日常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定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多措并举。建议在全市中小学校开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每两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上课;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邀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为主题,开展学生、班主任、专兼职教师、家长“四个全覆盖”专题心理讲座。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建议由市教育和体育部门督导全市各中小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每年评选一批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并向全市各中小学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五、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建议每年为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师生及家长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覆盖率达100%。中学生心理普查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
总之,面对“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巨大转变,顺应“双减”政策开展有效的调整和变化,持续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全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干预和预防是全面提升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本提案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德州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施政为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线%的孩子甚至“做过思想斗争”。浙江省—项研究同时发观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我国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等对全国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数占13%。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特别是自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之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就成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全国各地密集出台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心理健康成全民共识。
2021年7月19日“双减”方案开始执行后,全国多个省份开始采取措施,出台各种中小学教育指导意见,山东省教育厅联合省卫生健康委便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教思字〔2021〕1号)。《意见》详细规划了包括课程体系、宣传普及体系、咨询干预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几个子体系。其中重点规定:1.各地各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2.学校每年对家长开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4.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虽然社会呼唤,政策扶持,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任重道远。我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相关机构在政策落实和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教思字〔2021〕1号),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宣传普及体系、咨询干预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组织保障体系都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并形成良性运转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尤其突出,各中小学普遍面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仅有的教师待遇无法落实;年轻教师缺少系统长效的培训机制;教师职业发展机遇贫乏等。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从而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迟缓发展。
目前普及心理健康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有关单位、社区、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导致心理健康的科学普及活动较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家长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数不多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无法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而且,往往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并不是真正有需要的家长,如何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全方位、立体的社会促进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重视并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教思字〔2021〕1号)文件精神,认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强化对政策落实进行督导和检查,保障上级文件精神在我市的全面贯彻落实。为此,把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评估做为推动这项工作的主线,并把评估成绩做为学校教育工作总体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和数量标准,将各个学校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残、自虐以及中断学业人数作为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数字指标,并要求逐年降低相关指标。以此督促各级各类学校真正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初步构建宣传服务体系,提议在社区中心、相关教育单位、公共场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的基地,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咨询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议采用政府购买等方式为提供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和相关公益组织提供资金保障,并同时给予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组织以政策、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以初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服务体系。
三是联合、整合医院、学校和社会的咨询机构,构建咨询干预网络,及时为有心理咨询和干预需求的民众服务。
一是出台和落实人力资源政策,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争取编办增添相应岗位设置,人社系统完善职称评审体系,加入心理咨询教师评审系列。
二是学校和幼儿园要落实好心理咨询教师经济待遇,明确为班主任待遇,心理咨询服务时间计入教师工作量考核,评先评优考虑心理教师份额,从而让基层教育单位开展好以预防为主和以早期干预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三是在学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对在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再普及、再提高,在新招录老师的考试中增加心理健康知识考核的比重,争取让所有老师都能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疏导者。同时提高教育局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考核比重,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同时对广大家长,落实学校每年对家长开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任务要求,在家长中科普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省教育省卫健委《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意见》等文件要求,市教体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并且不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德育改革。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学段学科教研衔接、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全市“创新教学方法实验学校联盟”,有力推进了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 “双减”工作。我们进一步规范和扩大我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我市13个县(市、区)和各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已做到了“一县一策”“一校一案”,88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全部开展“5+2”(每周开展5天,每天2小时或者5:30后结束)模式的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达50余万,做到了有需求学生全覆盖。积极开展特色课后服务,与各类校园活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社团) 活动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等要求有机结合。
二是职教高地建设稳步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职教育与技工教育“双证互通”、中职与本科院校“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围绕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和职业院校主要专业,建设德州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主中心,构建了“一主多辅”的实训体系。建立中北大学研究生院德州分院,与德州学院、华宇工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科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署共建框架战略合作协议。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5个。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出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客观反映县域、学校和学科教育质量状况,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先后出台《德州市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德州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德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以考核评价为抓手,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定《德州名师领航工作室建设 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支持工作方案》,从在职在岗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中遴选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建立30个领航工作室,旨在打造一支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在全省有足够竞争力的教师梯队。打破“五唯”,建立了多元化的校长、教师评价机制;实行师德问题、廉政问题在评先树优、职称评聘中“一票否决”制。在部分县市区试点实行了校长考核不称职末位淘汰制。
四是强化家校合作共促青少年成长。推动家校联动共育,一是启动网上家长学校建设,网上家长学校的家长参与人数达32万余人。二是促进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落实,开展好“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系列活动,开展学法、送教、公益课等系列活动,局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家庭教育促进法“十问十答”、“应知应会”宣传语,引导家长依法带娃,做合格家长。三是借助5月心理健康月活动,开展家庭教育主题活动,面向家长开展家长课堂,围绕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身心健康、考前心理压力疏导、“双减”政策落实、亲子沟通等,传播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教育理念。四是,市教体局联合大众网德州频道开展《健康进校园》科普系列讲座,联合德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疫情家校心理指导》系列节目、《教育面对面》节目,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小学生等儿童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发现比例呈逐年上涨之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青少年社会经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市卫生健康系统联合政法、宣传、教育体育等多部门,逐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020年以来,我市逐步成立了市、县两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政府牵头,综治、公安、民政、卫生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教育体育局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德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纳入日常管理。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我市共16家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其中二级以上10家。各县市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有精神(心理)科门诊,妇幼保健院也不断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有至少1名精神科医师。各专业机构均能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精神诊断工作。市精神卫生中心不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成立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小组”,面向学校等青少年聚集主要环境,不断开展健康宣教进校园活动。一方面直接向在校学生开展宣教,一方面定期对在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健康教育引导作用,更好的掌握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知识,从而有效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定期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化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青少年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辅导小组”辅助在校心理辅导员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把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测评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之中,采用测量、调查、观察、访谈、测试卷等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开通有心理援助热线小时为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解决各种心理、精神问题,减少心理、精神疾病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您的建议非常中肯,从“卫生健康专业机构与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倡导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交流与学习、行业及社会成立志愿服务机构、设置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4方面群面梳理分析,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能力提升,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门诊覆盖面,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站 人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多努力成绩肯定比别人好,勤奋未必成功,但不勤奋就注定失败。 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不好呢? 因为,他们可能在假学习、假努力,有时候我们所谓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