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心理健康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8-10
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智商只起到一小部分作用,剩下的大部分则是由下文中的5个关键词决定的。今天这篇文章,推荐老师转给家长。 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教,为何孩子的发展如此不同?其实,在孩子成本站
当我们谈论心理健康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本站
近年来,国家对精神心理疾病进行了大量宣传科普,但大众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大多还停留于字面意思。甚至不少人会认为影视剧中的夸大表演就是患者真实的样子。 “都是些疯子,他们一定离我生活很远。” 但现实中,精神心理疾病其实是和感冒一样普遍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可能,尤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竞争压力、沉重的养老育儿负担下,各类心理不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身上。 一项包含32552人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16.6%的人在一生中患过某种精神障碍,有9.3%的人在过去的一年内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像庞麦郎这样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数量达540万人。 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位潜在的精神心理类患者,他可能就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生活在每个人身边。 尽管患病率不低,但由于公众普遍缺乏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与重视,导致精神类疾病的关注度远低于器质性疾病。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合进行“疾病全球负担”研究中,研制出的一种新的关于“疾病负担”的测量方法:即测量疾病带来的负担;因为某疾病而损失的DALYs越多,即表示该疾病带给社会的负担越重。
精神心理疾病除了给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还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会进一步加剧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但值得庆幸的是,70-90%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症状。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精神类疾病的治愈成为了可能。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有一个直觉式的判断,“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健康”就是和各类心理障碍绝缘的意思。
李松蔚在他的文章《像健康的人一样生病》里写道,“并非只有没病一种状态才是健康,人的状态在波动,只要波动的范围不太大,都可以看作健康的动态过程。生病就是波动的一极,一个人多数时间活蹦乱跳,偶尔有些头疼脑热,就不健康么?也很健康。”
同样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概念。心理健康更像是一条长长的颜色谱,有着黑白灰。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中间的灰色地带,有时偏向白色、有时偏向黑色。
黑白灰光谱上的我们,今天情绪好一些、明天差一些,其实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生病只是偶尔的状态起伏。抑郁症、焦虑症,这些常见的诊断可以看成是颜色谱上的一部分,患病并非意味着不正常,只是说明我们需要调整。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即便知道精神疾病很普遍,心理健康很重要,需要好好关注自己的心灵,但日常生活中也往往无暇顾及。
这样的现状,导致不少人出现了严重的躯体化症状,造成了相当大的痛苦或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病了。
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觉察,有意识地给自己减压,来维持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并在发现自己出现状况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 那么,什么是觉察呢? 觉察在心理学中的概念是:对个体全方位的认识,客观的认识,仿佛有“第三只眼”在俯视自己。 而对自我的觉察被称为自我察觉(Self-awareness),包括监测我们的困扰、思维、情绪和信念。通过自我觉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觉知自己的躯体反应和心理情绪反应。
但觉察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一项实验中,只有10%~15%的参与者是有自我察觉的能力。但幸运的是,自我察觉也是可以培养的。以下就是一些锻炼的方法。 散步 思绪随着脚步蔓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审视现在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工作中、社交场合、人际关系中、或家庭中的事情。
正念与自我觉察相似,都涉及到有意识地将思想向自身引导,观察自我的想法和信念,并注意到是什么触发了情绪的起伏。正念还包括了冥想或静心等练习。
通过关注另一个人来学习更好地关注自己,是阻止自我破坏性思维恶性循环的好方法。通过倾听他人,我们可以学会客观地、不加批判地倾听对方想要分享的内容。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教会我们如何客观地、温柔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对话和观点。
通过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念头,我们有机会思考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扩大自我觉察。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心理知识的方式来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在心理咨询行业较为成熟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团体治疗也是广为接纳的成长途径。
本站 这个意料之外的漫长假期十分考验家庭关系——如此高浓度的亲密相处显然让不少父母“吃不消”。 为了管教好孩子,爸爸妈妈逐渐失了好脾气,化身“狮吼”派: 晚上不睡,早上赖床——吼! 在线学习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