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心理健康也是提升民生福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8-09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一个国际团队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说,儿童时期语言能力更强与心理健康程度更好之间存在关联,那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更可能出现抑郁等问题本站
增进心理健康也是提升民生福祉本站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也是健康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增进心理健康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内在之义和必然要求。
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社会心态,于国,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实现现代化的心理基础;于社会,是社会和谐的主观条件和精神要素;于个体,是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的主导心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重要意义。民生福祉指美满幸福的生活状态,既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切身利益,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美满幸福本身,都是心理色彩浓厚的词语,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身心的和谐健康,因此,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也是提升民生福祉。
要提高国民素质。素质包含思想、文化、身体,简言之德、智、体、美、劳以及情商等,心理因素为主体。素质高表明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利国利民利百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里的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而且是继续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培训,而且是思想品德的提升,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归结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善教育制度,树立良好学教风尚,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提高国民素质,对于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应对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和改革变化带来的紧张、不适和问题。
要做好危机情形下的心理预防和疏导。异常自然现象时不时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难以预料和避免。这既对人们生存状况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和影响,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震动,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比如,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难免产生恐慌心理,除了使用物理医学手段进行防控和治疗外,还需要加以心理上的预防和疏导。在疫情发生前,要广泛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增强防控意识,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克服恐慌心理;在疫情中,要采取专业心理干预措施减轻或者缓解人们的心理情绪压力,增进医学疗效。针对疫情长期与人共存、多点散发的状况,要引导人们克服麻痹大意、松懈应付、侥幸心理等。物理生理医学防护和治疗与心理防护形成合力,人们就会比较顺利渡过危机期,从而有利于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等秩序。换句话说,在危机情形下,适当的专业心理干预和疏导,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站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有了烦恼应该怎么调节?“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7月26日,市心理卫生协会走进了一批带着问题的小学生,他们将在这里为心中的问题找到答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