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距离长大成人,中间只差这样一场真正的“挫折教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10-16
扫地机器人是近几年才真正推广起来的一个家电品类。在今年上半年疫情的背景下,宅经济迅速崛起,一些小家电的销售也随之火爆起来,其中,各种型号的扫地机器人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品色堂免费论坛
孩子距离长大成人,中间只差这样一场真正的“挫折教育”!品色堂免费论坛
今天先来看一则父女对话——
女儿:爸爸,你挺好的,但是有一个缺点!
爸爸:什么缺点?
女儿:有时候你会让人不开心,这个缺点可以改掉吗?
爸爸:不能。你知道为什么吗?其实我是为你好。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女儿:不知道。
爸爸:那个花住在塑料大棚里,被很精心地照顾。虽然它看上去长得很漂亮,可是啊,它一到外面经历风吹雨晒就完蛋了。
这个道理就是说,对小孩子,你不能让她太开心,因为外面世界的其他人不会这样对她了。如果在家里碰到困难和不开心的事情,不锻炼你的抵抗力,等你长大了,离开爸爸妈妈就会完蛋。
所以呢,现在就要经常让你不开心,这样你长大在外面碰到不好的人,你也会跟他斗争,不会那么容易崩溃了。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为了你好啊?
女儿:我才不觉得,如果,孩子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啊。
这位女儿的回应方式,冷静清晰,令人赞赏。而爸爸对孩子提到的关于挫折教育的想法,则是令我深思......
将挫折教育比喻为培养温室花朵,听着似曾相识?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听过: 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的挫折,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能力,这样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
但是,父母故意设置挫折对孩子真的好吗?孩子的抗挫能力经历挫折之后就能培养的吗?大多数父母似乎都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说不敢去想这些问题。
从事教育行业多年,我时常发现,一些听着很新潮前沿的教育理念,描绘的愿景很美好,到了实际生活中则很难理解透彻,更不用说具体实施了。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容易对这些理念一知半解,我们很容易就因为一知半解,带着似是而非又自圆其说的理解去养育孩子……
最后,我们往往是自己曲解了教育理念,却还责怪孩子长不大。
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
有一位明星,最近我也在文章中批评过她多次了,今天不得不再次提起她,黄圣依。不因为别的,只是她的养育方法真的是太“典型”了!
她对自己的孩子安迪一点也不了解,甚至连如何才能和孩子亲近都不知道。在某一期亲子节目中,导演组织几位妈妈聚在一起讨论亲子话题,询问大家各自的育儿理念,黄圣依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我那是提供挫折教育。”
安迪一碰到困难,黄圣依第一反应就是——督促孩子坚持下去。
她并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教育模式根本就是偏离了“挫折教育”的正确轨道,安迪在她的所谓“挫折教育”下只会变得越来越孤独、敏感。
当遇到问题时,安迪心中第一个想倾诉的人根本不是妈妈,宁可把所有情绪掩藏在心里,防备的身影看得真让人心疼。
挫折教育会让孩子成长,听起来没错,说的人也越说越高兴:“你看,我做那么多是为了你好吧,你要从中学到经验教训......”
但是这样的话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准确点说,是“正确的废话”。
如果孩子总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而又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支持,他们便会在持续的挫败感中自我怀疑,慢慢地,甚至会开始相信自己是无能的,只要碰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
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
还有开篇女孩说的那句话:“孩子要是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让孩子反复经历孤立无援的时刻;
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故意冷眼旁观,让他一个人去面对;
甚至有的时候,还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我们把孩子推向了孤单又脆弱的长大路径。
情感支持,才能给予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开篇那位爸爸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孩子不经历挫折的话,就会如同温室中长大的花朵,最终无法茁壮成长。
话本身没错,但是那位爸爸却没有意识到: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沉浮跋涉的过程。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挫折。
楼下一对年轻夫妻,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宝宝,一天玩小推车时,出了故障推不动,一会儿孩子就嚎啕大哭了。她很想努力地把小汽车运转起来,但是六个月的他却不得法,只能急得哇哇直叫。
即便是六个月大的孩子,依旧有挫败的心情,他们会为难,会不知所措,会因此发出刺耳的哭声,胡乱挥舞手脚,身体也会变得僵硬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去掌控这份内在的失落和怀疑感,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中几乎随处可遇的挫折。它也许不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坎坷和命运笑话,但却是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的难关。
父母该做的,是尝试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理解孩子在遭遇挫折时,必然会产生的失落、怀疑的情绪,我们需要去接受孩子的这些情绪,并且向孩子传达,“即使失败了,爸爸妈妈也一如既往地爱你”。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的那份行动。
尝试帮助孩子从“习得性无助”过渡到“什么是习得性乐观”,要明白:每一次的挫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成长的节点。让孩子明白原来我们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维方法,更积极的调节方式,一起去解决问题,战胜挫折。
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挫折,然后孩子就从中成长了。而是当孩子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给到全方位的家庭支持。
解决问题,是我们必然要和孩子一起走的路
让孩子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给出理由和解释,在积极心理学里,被称为“解释风格”。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 孩子在失败后,对于自己具体是在哪里出了差错,都很难做出清晰合理的分析判断,甚至有的孩子最后选择编造故事,作为开脱理由,尽管故事与他们面对失败的真实态度大相径庭。
要让一个情绪漩涡中的孩子,说清楚到底自己的烦恼在哪里并不容易,即便他已经是一个5岁多的孩子,他胡乱指着双手,试图用最快速地方式告诉我烦恼在哪里。
这时,快速地运用你的逻辑能力去了解全局,如果你了解的越充分,越接近事实,越有助你继续开展下面的步骤。
很多时候,对于失败的答案和原因会集中在“到底谁应该为这个失败负责”,是孩子的错,还是孩子已经尽力了,还是这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但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避免让孩子总是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并自责,否则会很容易让孩子否定自己。
此外,父母在和孩子的讨论对话中,要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问题是可以一起解决的,它并非是不可控、或者是一直都会存在的事情。在习得行无助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真的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一直存在且自己无法掌控,就更容易放弃努力。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同的见解,会导致孩子最终是习得性无助亦或是习得性乐观。因为把失败理解成灾难的孩子,通常更容易焦虑,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困难局面,进而丧失自信。
区分好轻重程度后,下一步就是帮助孩子一起来正确面对失败并寻求解决问题。
处于情绪起伏中的孩子,很多时候步步被动,道理听着简单,实际开始做的时候,却特别需要父母的信心和细心。
在挫折面前,即使有的孩子不愿意或者害怕尝试,也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全力以赴代替孩子征服困难。
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有勇气重新面对失败;需要每一个步骤相互扶持,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调整问题。
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区分什么是能掌控的形势,什么是无法掌控的程度。
而当生活出现无法掌控的时候,我们又如何示范告诉孩子:“方法总比问题多”?
世界不完美,孩子需要一颗更有弹性的心
帮助和保护孩子,以及让孩子独立长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爱是孩子最大的支持,但是到底在生活中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怎么做才是全方位的支持,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会成为我们更真实的考验。
爱是孩子最好的盔甲,而掌控感是抗挫力最坚固的城池。
有掌控力的孩子相信自已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顽强面对,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每一次不愿意放弃的背后,会让孩子拥有新拓展的能力,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坚定地面对。
在挫折面前,孩子不需要去麻痹自己的感受,更不需要去逃离现实,最关键的是,孩子可以发自内心的明白,如果他遇到问题了,他可以去关系最亲密的家人那里寻求帮助。
而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始终相信“我可以”和知道“可以怎么做”。
这才是挫折教育的实质。
品色堂免费论坛 在江苏苏州 望亭中学校长高平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520校长” 为什么要叫“520校长”?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这背后的故事温暖人心❤️ “520校长”的守护 已持续近四年 深冬时节的江苏清晨十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