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能上天”,你真的知道孩子“吹牛”背后的心理动机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09-21
01 写日记的好处 日记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写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它就像是一扇窗口,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一个迷人的世界。 坚持写日记,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作文素材端午三友
“我爸能上天”,你真的知道孩子“吹牛”背后的心理动机吗?端午三友
你听过孩子们“吹牛”吗?那才是最天真、最有趣的笑话!偏偏他们还说得理直气壮、一本正经。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几个小朋友邀请一位大姐姐去自家做客。
第一个小朋友说:“我家有可多玩具了。”
第二个小朋友有了“参照物”,也不示弱地说:“我有上百个玩具。”
看到小伙伴都在用玩具吸引“客人”,其它小朋友也争先恐后地表示:“我也有很多玩具。”
这些小朋友“拉起客来”,简直“吹牛不打草稿”。
而对这些“吹牛”的小朋友,这位大姐姐既没有嘲笑,也没有无视,而是很感兴趣的样子,表示一定要去看看他们的玩具。
得到了“客人”正面回应的小朋友们,简直神气又开心。
像这样的“吹牛请客”,家长们绝对不可谓不熟悉,你是不是也常常听到孩子之间这样的对话:
“
我是最棒的!
我考试都能考一千分!
我爸爸妈妈是全世界最厉害的!
我的车跑得最快!
我的裙子最漂亮!
我能变身成奥特曼,能打败所有人!
……
”
听着孩子们“吹牛”,有的父母觉得很好笑,有的父母一笑而过,而有的父母却会呵斥孩子不应该撒谎,认为孩子虚荣心强,小小年纪就“说大话”。
其实,你真的知道孩子“吹牛”背后的心理动机吗?
孩子为什么对“吹牛”这个行为乐此不疲?
因为当孩子思维和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碰撞了爱幻想的阶段,便造就了孩子“吹牛”的行为。
儿童专家认为,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爱吹牛,这是自我夸耀的一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的,而且,这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孩子“吹牛”、“说大话”,说明孩子的“自尊感”正在发展,需要大量的积极反馈来获得“积极的自我”。
也就是说, 多数孩子“吹牛”,其实也是在成长。
而“吹牛”只是一个外在行为,它的背后藏着孩子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吹牛”可能是“傻傻分不清”
有位妈妈曾提到,她的儿子也曾是个“吹牛大王”。
老师说马,他便说:“我爸会骑马。”
老师说到交通工具,他说:“我爸爸会开飞机”,甚至信誓旦旦地说:“我爸会开飞船。”
为此,老师还专门“请了家长”,表示,不能鼓励孩子“说谎”。
而真相是,那段时间,孩子的爸爸正在拍摄电影,妈妈带着儿子去过拍摄现场。
当时,还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孩子,就觉得爸爸真的能“上天入地”。
而有一个像孙悟空一样的爸爸,当然要跟同学好好“炫耀”一翻。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在3至5岁时,正是自我意识强列发展的阶段。孩子用“吹牛”的方式,自我夸耀,是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楚现实和想象、虚构与真实,常常把自己或家人,想象成动画片、影视剧中有超能力的角色。
看到孩子把“牛吹破了天”,不要急、不要慌,也不要急于否定和拆穿,更不要嘲笑孩子,给孩子贴上“撒谎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吹牛”也许是不想落后于人
有网友分享了发生在自己儿子身边的一段趣事:
小区里,儿子和几个熟识的孩子在一起玩,有个不经常在一起玩的孩子看到,也很想参与,可是,小伙伴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他。
他拿出自己的机关枪玩具,很大声地说:“我这个玩具特别贵,谁要是和我玩,我就把它送给谁!”
听了这话,孩子们争前恐后地走到他身边。然而真相是,这个玩具并没有很贵,那个孩子也没有舍得把它送给伙伴,他这样说,只是想引起小朋友们的关注罢了。
总的来说,渴望被赞美、成为人群的中心,被同伴羡慕,是人的本能。
孩子也是一样的。
对于“人有我无”的事,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也会作怪,不想在任何一件事上落后于人,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差,成为朋友嫌弃的罪魁祸首,于是,编造谎话来“吹牛”就是最好的“武器”。
一般来说,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大约在6到10岁左右,对“吹牛、说大话”已经有了基本的对错概念。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当众揭穿或是批评。而是留心观察,如何将错就错,鼓励和帮助孩子去实现他的“大话”。
“吹牛”可能是“过于渴望”
有的孩子“吹牛”,可能是因为过于渴望某件事,于是把这件事,当成现实的事来说,以此满足自己内心的想法。
网友说儿子班上一个小女孩见人就炫耀,说妈妈特别爱她,会给她买一屋子零食,还有穿不完的新衣服、鞋子,每天都带她去吃好吃的。
可是,从小班到大班,每一场班级活动都未见过她的妈妈,放学也从来没见妈妈接过她。
有一次放学,儿子羡慕地问小女孩:“今天,你妈妈也会带你去吃好吃的吗?”
小女孩没有说话,另一位妈妈轻声说:“她不到一周岁,父母就离婚了。”
越是得不到,越是炫耀。
这个小女孩只是把自己心里对妈妈的渴望,加倍地放大说出来,用“吹牛”这个方式,进行自我安慰,达到弥补心理的缺失。
心理学曾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父母平常与孩子相处时,要多给予关注和正面评价,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建立自信心。
当然,孩子“吹牛”虽然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孩子“吹牛成瘾”。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达克效应”。
一种认知偏差,明明能力欠缺,却用吹嘘的方式抬高自己,在自己欠缺考虑、根本不懂的层面,给出错误的结论,长期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中,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也是想像自己很厉害,其实不厉害,又不愿意去充实自己,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
所以,发现孩子喜欢“吹牛”时,除了正面地看待,还需要积极地引导。
不打击,不嘲笑
家长以成年人的思维批评孩子吹牛,打击孩子的自我夸大行为,会令他很受伤。
之前,杭州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被爷爷批评“爱吹牛”“不诚实”,小女孩就哭哭啼啼地离家出走了。
后来民警看不过去了,批评爷爷对孩子没耐心。
孩子爱吹牛,不如说孩子爱幻想美好。他用夸张的语言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本希望得到的是关注、认同、赞美。
家长的接纳,就是他努力追求美好的动力。家长一盆冷水泼下来,不但浇灭了他对美好的向往,也打击了他跃跃欲试的积极性。
不急于否定,给机会证明
孩子的话,哪怕听着水分很大,家长也 不要急着让他认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要给他一个证明的机会。
有个男孩因无意中发现了老师的车钥匙,便自认为是个侦探天才,到处找机会“破案”。
父母虽然不相信他的话,还是给他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当这个男孩根据生活中蛛丝马迹做出准确推断后,爸爸妈妈真的很惊讶。
身为家长,不管孩子的话再离谱,都不要武断地指责他“你错了”,或者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挫,也许就与家长的打击式教育有关。身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支持就是他勇往直前的底气。
丰富孩子的生活
对于第一种“吹牛”类型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骄傲,而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所以会想当然地夸大事实。当他们了解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时,也许就会打消原来的“浅薄”想法。
所以, 家长要经常创造机会向孩子普及生活常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孩子就能分清现实与想象。即使他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会再轻易“信口开河”。
有位心理治疗师曾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孩子的成长之路,每一个不好的习惯,或者是小缺点,不仅需要合适的方法去引导,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端午三友 经济日报武汉讯(记者柳洁)1月6日,投资额超过310亿元的武汉国际贸易城在汉口北全面开工。这是2021年武汉开工建设的首批大型重点项目,标志着汉口北提档升级全面启动,一座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的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