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心理健康火爆谁在收割3亿人的焦虑?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8-12
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我国使用外资规模再创新高,成为稳外贸强有力的支撑。商务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本站
疫情催生心理健康火爆谁在收割3亿人的焦虑?本站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显示,目前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其中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高达38.2%,也就是说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在失眠。
失眠背后折射的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公共心理健康危机。据《2021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
为了释放情绪压力,人们四处寻求“精神解药”:饮食、音乐、床垫、枕头、药物、酒精、冥想、禅修、心理咨询......围绕“焦虑经济”的各类身心灵产品层出不穷。一些创投圈的资深VC们感叹道:精神心理健康赛道的风口来了。
这些宣称可以对抗焦虑的产品服务真的能治愈现代人的情绪问题吗?长期被市场忽视的心理健康赛道是否真的迎来了春天?
这项起源于东方禅修的身心运动,最早是在西方流行起来。大量的西方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冥想对提升注意力和降低焦虑具有帮助作用。过去10年,经过乔布斯、达里奥、巴菲特、施瓦辛格等商界人士和名流的传播后,冥想运动迅速风靡欧美。
据悉,美国的冥想人数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增长超过3倍。2018年,冥想产业在美国迎来爆发式增长,精神健康类APP达到数千款,其中更是跑出了两家行业独角兽:冥想APP Calm和Headspace,目前估值均超过20亿美元。
与美国相比,冥想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冥想APP诞生在 2016 年以后,但目前尚无形成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
目前,市面上热门的冥想类产品主要分为,以潮汐冥想、小睡眠、呼吸冥想为代表的自然白噪音类的助眠工具,以及以Now冥想、Heartly Lab、Flow冥想、冥想星球、KnowYourself(KY)等为代表的正念冥想类课程。此外,Keep、每日瑜伽等健身应用也均上线了冥想功能。
从这类冥想APP来看,它们的消费品属性明显:产品标准化、供给充足、擅长输出品牌故事、打造社区/社群氛围、注重用户留存和复购率、强调线下线下业务联动。
以专注正念冥想的健康生活方式平台Heartly Lab为例。去年7月,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品牌就完成了千万级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邵亦波家族基金和安克创新创始人及董事长阳萌。
Heartly Lab的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线上内容产品+线验+创新消费场景。其中,主打的线上内容产品以正念冥想入门和进阶课程为主,包括“七天正念入门”,“七天正念安睡”,“七天正念减压之旅”等音频内容,以及和专业机构联合打造的疗愈类“脑波音乐”“白噪音” 和 “睡眠故事” 等。从小程序来看,大部分音频内容免费,少部分内容需要订阅会员购买。
Heartly Lab 深谙私域玩法,通过社群的强运营,不定期在社群内组织冥想直播、答疑、新手福利等活动,积累了一批活跃且高粘度的垂类社区。据悉,自其产品上线万。用户自发分享率接近于15%,四周自然留存超过20%。
除了线上冥想产品,Heartly Lab也想把线上用户引导到线下,从而建立更完整的商业闭环。同时,品牌也在大力布局B端业务、开发B端市场。据悉,Heartly Lab已经与安克创新Soundcore、小鹏电动车、嘉人时尚等品牌开展线下活动,并和智能运动健身企业FITURE达成内容与产品合作。
这种通过C 端订阅和 B 端企业合作的打法,最早出现在海外冥想 APP 的的商业化探索中,也成功地帮助Calm 和 Headspace 实现了盈利。目前国内很多冥想APP也在尝试这个路径,包括Now冥想和FLOW冥想。据Now冥想透露,公司从2018年开始已实现盈利,目前收入结构中会员费用占比约60%,课程和训练营付费收入占比约40%。
首先,相比冥想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国内消费者对于冥想仍然存在诸多认知不足。Now冥想曾统计,美国有 14% 的人口把冥想当成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 1%。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名人为其背书,但冥想在国内仍然是一个小众运动,尚未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很多消费者仍然将冥想与神秘学和宗教挂钩,质疑其身心治疗的效果。也有人将冥想等同于/打坐/发呆,难以接受其枯燥无聊的过程。
用户对于冥想的认知不足,决定了硬着陆的 Copy to China 行不通。对于品牌而言,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口,让这项运动以科学化、生活化、适配年轻人的产品形态出现,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心智,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付费用户。
一些冥想APP已经在做相关的差异化探索。有的选择从睡眠这样刚需的场景切入,解决用户的失眠问题,例如“小睡眠”;也有的选择用游戏化的产品机制来增强用户粘性,如“禅定花园”;还有的则有更大的野心,希望借助冥想这个切口,沉淀更多的泛心理需求的用户,例如KY。
一些专业人士担心,在蜂拥而上的冥想创业平台背后,有多少课程和师资是真正符合资质认证的,有谁来把关这类心理健康服务的门槛和风险,有谁来制定这个领域的认证体系和行业规则,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尚无共识。这无疑埋下了隐患。
Heartly Lab曾组织过一期1690元/人的户外冥想活动。而这次活动是全程包给第三方“丸露营”,Heartly Lab仅负责正念冥想部分的组织及解释说明。活动的安全责任界定尚是一个模糊地带。
过去一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中,提供专业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迎来投资风口。据统计, 2021年,国内心理健康赛道的融资比以往的热度都稍高了一些,全年融资事件25起,涉及20家企业,并且多个头部企业进入B轮及C轮。包括简单心理、壹点灵等多个头部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获得大额融资,节奏较往年明显加快。
资本加注背后,一方面是看到了心理健康赛道广阔的前景。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13亿人口共有17.5%中人群存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另一份数据显示,2019年,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分别占我国人口的2.1%及4.98%,接近1亿人口。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催化,我国精神心理健康领域长期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在近2年急剧凸显,使得精神心理的互联网服务市场迎来井喷。
一直以来,我国精神心理健康赛道存在严重的供需割裂。面对上亿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群,我国精神心理科的执业医师仅有4.5万名左右,且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地级市的三甲医院,大部分县医院并没有精神心理专科,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没有精神疾病的相关床位,缺口巨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发展及资本的推动下,我国精神心理互联网服务平台迎来了快速发展。根据《2021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统计,从2016至2019年,我国每年新增心理咨询企业逐年增长。2021年1-8月,我国新增心理咨询企业就达到了2.36万家。
目前国内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好心情”“昭阳医生”为代表的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疗服务平台。它们会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咨询方案渠道对接。这其中又分化出了一些垂直领域的服务机构和私立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疗机构,包括专注儿童自闭症(孤独症)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大米和小米“”恩启Ingcare“,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依托北京六院资源、专注儿童康复领域的”北大医疗脑健康“;专注抑郁症解决方案的“抑郁研究所”等。
另一类是针对普通心理问题提供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它们通常难以获得医疗执业许可证,不具备诊断和处方权,这里面的头部平台包括“壹心理”“简单心理”“壹点灵”“看见心理”,前三家都已经进入了B轮融资。
以好心情为例,这类心理医疗服务平台更像是将传统公立医院里的精神专科搬到了线上,利用智能化的诊疗系统、AI诊断、互联网医院服务体系,帮助精神心理类疾病用户精准匹配在线医疗服务,其盈利主要是通过在为线下心理机构导流中提成,未来拟通过开办会员制、或者销售药物保健品收费。据悉,截止目前,好心情互联网医院平台的精神心理科及神经科医生注册量超过29000名,约占该领域的医生总数70%左右,注册用户超过300万人,用户平均月活跃数量超过10万人次。
以壹心理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在成立的前4年一直是靠免费的心理学内容吸引用户,直到2015年才开始尝试商业变现,推出了以在线课程和心理测试为主的知识付费业务和心理咨询业务。但是公司线年第一季度。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壹心理已经构建起了心理咨询、课程、测评、FM和电商五大产品服务,主要业务流水来自心理咨询、壹心理学院以及壹心理测评三大版块。据联合创始人曹洪雯透露,2019年三大业务营收比例为3:3:3,2020年公司把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业务上。据官网资料显示,壹心理平台拥有500余名心理咨询师,近200个付费课程,及140多个原创付费测评。除了服务变现外,依靠壹心理传统的内容业务,平台也有一定的广告收入。
坐拥2200万注册用户,280万付费用户的壹心理,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成立至今,壹心理已完成5轮融资:
情绪是一门好生意。瞄准这门生意的除了上述专业玩家外,还有一些跨界玩家,催生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解压方法:
塔罗占卜、魔法蜡烛,星座星盘、八字六爻、易经占卜、AI面相……各式各样的算命正在互联网上兴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互联网算命有多火。在百度上搜索“免费算命”,相关结果多达 1亿个。在微博上,#塔罗牌占卜#的线万条微博参与讨论。在抖音上,星座博主#陶白白#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2.6亿次。
这些曾被主流文化视为“迷信糟粕”的玄学文化,凭借互联网的东风,在年轻人中间焕发新生。据一份调查显示,20-29岁的90后们是互联网算命的中流砥柱。在《中国青年报》做的一份千人调查中,70.3%的受访者称身边喜欢星座文化的人多,其中16.0%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多。
从2015年至今,互联网算命赛道的融资事件一直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之前,一共有31家公司获得过融资。其中,一家叫做“测测星座”的算命平台更是备受资本青睐,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了4轮超过3220万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百合网、远瞻资本和九合创投。
从官方信息来看,测测上提供星盘、塔罗、紫薇、八字、情感咨询、MBTI测试等服务,可以说把中西方算命一网打尽,满足各类渴望了解自己的人群的刚需。据透露,测测星座的累计注册用户达到800万,累计档案数达到5000万。
虽然自称是专业的“星座情感心理专家”,但这类互联网算命平台提供的服务体系与商业模式和正规的心理咨询平台还是有很大差别。
互联网算命服务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首先,以奇低的收费模式和入门基础服务吸引用户,例如免费测评或1元占卜等,大多是一些具有诱导性的简单信息。
等用户被吸引后,平台随即会给用户提供一些更有深度,更全面的信息,也就是付费的深度咨询服务。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占卜师一个小时的收入约为500元左右。而测测星座APP的创始人任永亮曾透露,平台从2016年开始尝试短语音咨询的模式,平台上最的“咨询师”年收入接近200万元。
除了前两种“咨询服务”,一些算命平台也会延伸服务及业务。更进阶的业务就包括提供培训课程,星座漫画,转运饰品,以及动画等文娱产品。
从测测的官方信息来看,公司的业务已经延伸至心理咨询、AI心理、冥想等领域,公司称将专注心理,同时与电商、健身、教育等领域结合,给用户提供倾诉陪伴减压的体验。
荷兰心理学家保罗·范·朗伊的研究表示,当比赛的不确定性和重要性升高,运动员就越加愿意相信迷信仪式的作用,因为这样的仪式,能够帮助人们强化控制感并增强自信心。
现代生活压力下,情感服务是刚需。这些披着玄学外套的情感咨询服务,本质上是满足了现代人寻求心理安慰、借助算命或占卜缓解自己无能为力的情绪和烦恼,寻求心灵避风港的需求。
但是作为一个千亿市场,它里面涉及到的行业属性界定、服务规范标准、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资质、平台运营规范和行业监管规范等都处于模糊地带,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如果你还不知道ASMR,那你可以在脑袋里想象一下这些声音:物体轻敲、划拉、摩擦、捏泡沫纸、吃薯片、模拟下雨、海浪声。
这些声音会让人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愉悦的酥麻感觉,从而带来身心放松和情绪舒缓。这种现象叫做ASMR,全称是Auditory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中文为自发性知觉神经反应。
因为ASMR的神奇疗效,所以最早它被一些国外Youtube博主用来助眠和解压。2014年,ASMR传入国内,逐渐出现在网易云音乐、B站、虎牙、猫耳 FM 等平台,捧红了一众ASMR主播。各大视听节目网站都开设了ASMR版块,人气高涨,尤其在深夜时分,ASMR节目观看量甚至能超越传统的游戏直播观看量。
然而,随着大量水平良莠不齐的主播涌入该赛道,ASMR在国内的道路逐渐越走越歪。一些主播为了夺人眼球,打着ASMR助眠的幌子,传播低俗、内容,最终导致2018年大规模的ASMR内容遭下线。
近年来,一些保健品和功能食品趁机推出号称可以助眠解压的产品,颇受年轻人的欢迎,包括解你Release U的熬夜玻尿酸冲饮,BUFFX 的睡眠糖、Hala哈啦的晚安瓶、TipsYou的晚安糖、JOLIYOYO睡眠软糖等。
以TipsYou为例,这是一个成立于2020年,围绕草本药方打造汉方养生的零食品牌,旗下的晚安小贴士软糖上线后就入选天猫软糖榜Top3。这款零食号称添加了三大草本精华和高纯度GABA(γ-氨基丁酸),可以助人“整夜酣睡”“轻松入眠”。广告文案中特意强调该产品有相关专利背书和科研支持。
根据银河证券研报,目前通过保健食品解决睡眠问题的方案效果不明显,如褪黑素及草本睡眠保健品在解决失眠问题方面效果不如显著,且无法根除导致失眠症状的病因,无论是GABA还是植物提取物,似乎目前的研究都尚不足以证明其一定会发生作用。
在我国,功能性食品还不是一个法定概念,更多指的是具有特定营养保健功能的食品。由于国内法律法规中只存在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划分,因此功能性食品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功能食品宣称的保健功效普遍缺少实证,却屡屡在广告宣传中打着“擦边球”,以伪概念误导消费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伍佩英认为,软糖是常见零食,将营养素加入其中,升级换代成功能性零食,可能更符合时下的消费场景与消费需求。如果产品本身带有“蓝帽子”(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那么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都是有保证的,作为膳食补充剂是合格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带着“蓝帽子”的“保健零食”屈指可数,大多添加各种营养素的软糖、果冻、代餐等只能算是“功能性食品”,并非“保健品”。伍佩英提醒,功能性食品虽然做成零食的样子,但毕竟添加了营养素,因此食用前要查看说明书,在推荐的安全剂量内使用,不能擅自调整剂量。消费者必须明晰,不是像“糖”就真的成了“糖”,也不是宣传有“功能”便真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上个世纪60年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无论是正念冥想,还是算命咨询,各类人群都可以选择自己钟意的“精神药丸”仰脖吞服,慰藉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
本站 妇幼保健员是指从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一般性技术操作及日常护理工作的人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