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7-05
———— / 点击收听 / ———— 以下为音频精华内容 人体有12正经,8条奇经。而在这20条经脉中,有19条经脉都是纵向而行,唯独有一条经脉横向而行。这条经脉对其他经脉都有管控调节作用本站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展示丨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本站
2021年,教育部启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经组织推荐、专家遴选、会议评议和网络公示等,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线学习》特设专栏,优中选优,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批展播、报道。
《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是基于课程负责人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走进性科学》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而开发的一门适合于继续教育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采用“线上学习+专题讲座”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
课程以性生物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和性教育学等研究性科学发展规律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从人类性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等三个角度,联系继续教育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进行系统的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过程。内容包括性解剖与性生理、性发育与性卫生保健、性行为与性反应、性心理发展与性心理异常、计划生育与生育调节、艾滋病传播与预防、性法律与性防卫等。通过系统教育,让学生走进性科学,揭开性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初步掌握性的基本知识,消除性愚昧和性无知,预防性传播疾病,促进性生理和性心理正常发育,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指导人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和性形象,规范人们的性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恋爱、择偶、婚姻和生育观,初步具备传播人口与性科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个人素质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
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程宗旨为:普及性科学、促进性健康、构建性和谐、提升性文明。进而确定“面-线-点”统一协调的课程思政体系。“面”上确定本课程思政总目标;“线”上根据课程的性生物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三个维度确定三条课程思政线路;“点”是在每个维度的“线”下确定每章节的具体思政元素。
(1) 课程思政总目标(课程思政“面”目标):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性观念和理智判断力;具有生命观念、性健康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传播性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三维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线”目标)和章节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点”元素)梳理:
长期从事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一线工作。现任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性学会性教育分会、健康大数据分会副主任委员。《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于2001年春在福建省高校首开“性健康教育学”公共选修课,开创福建性健康教育的先河;于2015年春起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学堂在线、智慧树、好大学在线等平台上线《走进性科学》慕课课程,选修遍及全国各地,累计选修人数超过16万人,选修高校超过260所。
负责的《走进性科学》获2019年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性健康教育学》(混合式)获2020年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获2021年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名师团队、省级本科慕课应用型教学团队等称号。编著《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和《走进性科学》数字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福建省生物学“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省高中教育教学指导专家库成员。Cell Res, EMBO 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ancer Research, PNAS等近20种杂志审稿人和国内国际基金项目评审人。
长期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是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主要成员,负责两门省级一流课程,指导学生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三指导教师)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主编《生物分子分离与表征》教材(科学出版社)。在科研上,在Nature, Nat Immunol, Nat Cell Biol, Immunity, Nat Commun, PNAS, Cell Res, EMBO J, PLoS Bi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共40余篇。所发表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26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360次, h-index 23。已获得软件著作权1部,申请专利3项,共同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委、福建省教育厅等科研和人才项目超过30项。
长期从事解剖生理学和人口学理论教学与科研,是两门国家一流课程和一门课程思政课程的主要成员,善于引导学生了解人口发展规律和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中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基于具体国情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理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能运用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口问题与人口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部主任,助理研究员。承担课程教学管理、学习支持和反馈改进任务。长期从事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熟悉继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需求,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近年来,参与多门省级、校级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立项建设工作。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资源开发部副主管。承担技术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维护。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学历、非学历课程,以及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开发工作。国家思政示范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成员,参与《网络教育应用基础》教材的协助编写工作,协助重编《网络教育基础》的工作。参与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国家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以及《走进性科学》《生活药学》《刑法学》等多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等课程的网络课件研发及网上维护。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资源部主任,助理研究员,承担课程资源建设、技术维持与支持。国家思政示范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学习的》成员。长期从事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和管理工作,参与组建“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参与完成“省域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福建省级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主要负责各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制作和组织实施。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承担课程思政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答疑、教改等工作。主要担任《解剖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走进性科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性健康教育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高级生理学》、校精品课程《解剖生理学》等的建设工作。荣获福建师范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十佳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开展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2021年5月31日中央局审议通过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要求“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8月20日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同年6月1日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明确“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开展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以适应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性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许多人存在着“性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等的错误观念。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许多人对性一无所知。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西方“性自由”等性观念不断渗透,一些人全盘吸收,盲目效仿,出现许多不良性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政策变化和婚恋、生育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面向的是已经走上社会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他们开展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能通过他们来影响身边的人,起到同伴教育的作用;同时,他们往往又是家长或教师,并生活在社会中,通过他们又能起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因此,对继续教育学生开展教育非常必要且重要。
由于性是一个敏感话题,我国性教育还未全面开展,而媒体中的性信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新时代性教育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活需要和性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课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科学、全面的性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用科学性知识去占领媒体阵地,用正确性观念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健康中国。
课程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课程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而设计,以社会、国家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各环节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提高学习成效,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并通过反馈、评价等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采用“线上学习+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课程内容是基于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走进性科学》而建设,线上慕课课程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自主、灵活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每学期根据社会性热点话题开展四次左右专题讲座,实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性,端正性行为,切实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国家政策和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要求,课程团队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本课程的建设方向和课程目标(图1)。
(1)思政目标:培养家国情怀、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理智判断力,树立科学人口观和性观念,树立安全与健康第一理念,具有传播性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性教育导向,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性科普志愿者。
(2)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性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国家的生育政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认识、分析、解决生育与性问题。
(3)能力目标:能应用所学性知识指导身心健康发展和生育调节,能把握性教育的正确导向,初步具备设计、开展性普及活动的能力。
(1)重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人口与青春健康相关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既满足他们实际需求和利用闲杂时间学习,又坚持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2) 挖掘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中渗透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增强健康、安全意识和能力;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和正确的择偶婚恋观和生育观;培养普及人口与性科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培养包容平等意识,提升性法律性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不良性,端正约束性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和谐文明进步(附1,图2)。
(1)读-科学引导线上学习。通过线上视频、测验、讨论等环节传播人口与科学性知识,提升性认知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感受国家的伟大、制度的优越、生命的美好。
(2)思-创设情境开展专题讲座。根据社会热点拟定讲座内容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思考,在知识内化的同时,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3)达-多元互动表达价值。通过线上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引导学生交流和反思,构建并表达新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普及性科学、促进性健康、构建性和谐、提升性文明”。
教学团队初步建立了“评价-结果分析-反馈-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平台讨论、作业、考核和学生评价反馈等渠道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与教学的反馈情况,有针对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改进更新,保证课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1)敏感话题创新讲,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由于受到 “性不能登上大雅堂”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性教育严重缺失。而西方性自由观念的不断渗入,对年轻一代极具,冲击极大。同时,我国的 “三孩生育政策”已经开始施行。而继续教育学生均为走上社会的学员,受到社会媒体信息和观念的影响巨大,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性观念,自觉抵御不良性尤为重要。因此,青春健康普及教育已刻不容缓。本课程渗透思政教育,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拥有健康性理念、扎实性知识、规范性行为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健康中国。
(2)探索课程建设路径,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巧妙地把价值引领融入其中,使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如在讲解到如何阻断不良性信息传播和促进性科学普及时,结合当下最热点的新冠传播途径讲解,既指导预防疫情传播,感受祖国伟大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又很直观、通俗易懂地讲解了性专业知识。
(3)创新网络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程。依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理论,针对网络继续教育特点,采用“线上学习+专题讲座”教学模式,特别是专题讲座,如艾滋病、婚前性行为、如何开展性教育、如何看待媒体性信息等,都是社会热点性话题,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健康、文明与发展,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深入讲解,把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今后在条件的许可下,将尝试进行“线上学习+专题直播”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更直观开展价值引领作用。
1.得到各方积极评价。课程得到中国性学会和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的充分肯定(图5),也得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分别为98.414分和99.352分(图6、图7),均进入前20%;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极高,达4.97分(满分为5分,图8)。
2.取得丰硕成果。相关课程先后在中国大学MOOC等六大平台上线所,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称号,教学团队亦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称号、福建省本科慕课应用型教学团队称号(图9)。出版《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纸质教材,科学出版社)和《走进性科学》(数字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两部(图10),主持教育部等部省级教材项目十余项(图11),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图12)。先后开展20余场讲座,受众达5万余人(图13),先后有福建日报等十余家官方媒体做过报道(图14)。
1.持续更新内容,深挖思政元素。根据社会人口与性热点话题,持续更新教学内容,系统、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寻找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真正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
2.规划公共选修,扩大受众范围。拟将原来的继续教育的生物科学专业选修课转变为继续教育所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扩大受众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3.改进教学模式,尝试直播互动。目前是以“线上学习+专业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由于专业讲座是录播的方式,学生缺少现场感和互动性,拟将专业讲座更替为现场直播方式,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体验感,更直接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4.全程多元评价,反馈用于改进。探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积极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和反馈结果用于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 培养开展性科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调查、访谈或讨论社会性热点、性教育相关法规和性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同学开展性教育和性科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和性教育导向:研讨国际上的性教育理念和性观念的演变与优缺点,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观念和科学性教育的导向。
3. 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通过授课、小组讨论和分享(如艾滋病)等,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卫生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始终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珍爱生命,促进性生理和性心理健康。
4. 形成正确的择偶、婚恋、生育观: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择偶、婚恋和生育的观点和看法,深入探讨“约炮”、“”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危害,分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择偶婚恋观和生育观,自觉抵御不良性,增强做出对自己负责任决定的能力,端正自己的性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培养包容平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文明:通过讨论可能出现的情感问题和对性少数的看法,促进性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包容、多元、平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6. 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弘扬正气提升文明:通过对社会热点性话题(如媒体性信息、性侵害、性骚扰、性教育等)的探讨,引导学生如何客观理智看待媒体性信息,自觉抵御不良性,提升学生的性法律性道德修养,自觉约束自己的性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7. 增强从事性教育的意愿和能力: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BL项目(项目式学习)、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开展性教育的责任感、意愿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普及性科学奠定基础。
本站 迎接“十四五”开启新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重要研究成果及丛书发布 图片来源:国研智库 中国经济时报讯(记者 胡畔)1月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