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经济答卷亮点生辉 复苏成色十足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4-20
林春霞 社会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支撑,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构筑起一张世界人口规摸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让人人衣食无忧,居有定所的愿望成为现实,这正是中国社会保障普惠制度鹤田舞
首季经济答卷亮点生辉 复苏成色十足鹤田舞
4月16日,备受瞩目的2021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揭晓。一季度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和不足?未来经济增长“后劲”和发展趋势如何?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如何形成市场合理预期?本期热点透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解读、分析、研判。
看 盘
周子勋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出现两位数高增长。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从支撑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表现来看,数据非常亮眼、复苏成色十足,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很强。
亮眼数据背后透露诸多亮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表示,经济增长实现“开门红”,是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体现。
观察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发现不少亮点:一是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增长强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两年平均增长17.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长9.9%。二是逐步回暖的消费、稳定增长的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仍发挥重要作用。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3.4%、24.5%,分别拉动GDP增长11.6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分别为2.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恢复。四是一系列保市场主体和稳岗、稳就业的政策实施,促进就业稳定。五是市场主体的短期预期有明显改善。如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连续两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也表示,亮眼经济数据背后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一是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从生产端来看,工业和服务业扩张势头都较好,与按照生产法计算的季度GDP指标相关性较强。二是需求恢复性增长加快。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消费增长明显加快,疫情好转之后线下消费增速快于线上,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餐饮行业反弹很快。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诸多利好因素:一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可期,将提升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能力。二是我国良好的疫情控制,将使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服务业,如旅游、餐饮等开始明显恢复增长。三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井喷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将真切推进我国经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四是国内深层次改革与对外制度性开放,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经济发展基础仍须强化巩固
不过,石英华表示,如果长期预期不改善,短板不及时补上,经济发展的基础仍难巩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难有效激发。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暴露不少短板亟须补上。一是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突出,重点群体的就业仍需关注。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也指出,当前经济恢复存在一些隐忧,经济恢复基础并不牢固。其一,制造业投资恢复较慢,企业投资意愿仍有待恢复。其二,PPI涨幅走高,短期需关注输入性通胀风险。
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梁艳芬说,目前经济恢复带有明显的技术性,走向常态化、稳定性、持续性复苏任重道远。一是外部环境真正恢复尚需时日,疫情反复的可能性不排除,一些国家财政刺激政策面临瓶颈,货币政策面临逆转压力,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一旦调整,昙花一现的脆弱复苏基础不堪一击。二是国内经济复苏基础需要更加稳定,特别是实体经济,冲破中美贸易摩擦困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任务十分艰巨。三是通胀压力、就业依然是潜在风险。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宁磊也认为,尽管一季度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是从细分数据来看,外贸、投资等对经济增速贡献较大,消费仍然较为疲软,未恢复到疫前水平。从家庭调查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19年同期增长8%,其中农村增长7.2%,城市仅增长4.7%。与此相比较,2021年一季度家庭收入比2019年同期增长12.8%。虽然网上零售等比较火爆,但整体消费的恢复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课题组呼吁,虽然一季度经济十分亮眼,但更应关注家庭部门消费不足的情况,应将财政刺激政策多向家庭部门倾斜。现在的财政刺激政策更多地倾向于企业,达到从商品供给侧或者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稳定经济的目的。但如果能加大对家庭部门,特别是疫情影响更为严重的低收入阶层进行补助,则可以有效地刺激家庭部门的消费,提振总需求。
谋 势
消费景气将继续回升 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后劲”
赵姗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并公布两年平均增速。一季度经济运行超过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后劲”如何?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未来几个季度,由于基数效应减弱,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这并不代表着经济动能下降。未来我国消费景气将继续回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后劲”。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后劲”
“国际社会‘复工复产’步伐明显加快,给中国出口增长带来了挑战;再加上基数效应的影响,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速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预计四季度增速将大体回落到常态增长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张俊伟对说。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表示,未来几个季度,由于基数效应减弱,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这并不代表着经济动能下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后劲”。
周景彤认为,从外部看,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外需将继续保持旺盛。全球疫苗接种逐步推开,但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存在疫苗的可得性,发达经济体需求恢复与发展中经济体生产恢复之间的缺口仍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中国弥补全球供需缺口的过程也有望持续,中国出口景气还将保持较高水平。
从内部看,消费方面,3月消费环比继续改善,但仍在修复过程中。未来我国消费增长还有较大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改善、疫情影响消退,消费景气将继续回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后劲”。投资方面,3月基建投资边际改善,预计二季度新增专项债将加速发行,进一步推动基建投资增速;房地产投资“控而不冷”,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制造业生产趋旺尚未完全传导到投资上,未来由需求拉动的制造业景气有望走高。工业生产方面,3月工业增速较1—2月份略有回落,这主要与高基数有关。3月,工业机器人和汽车同比分别增长80.8%和69.8%,表明新动能依然强劲。在外需保持较高景气、内需持续恢复、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工业生产有望保持良好增势。
从政策看,当前中国经济政策不“急转弯”,保持一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政策强调不单纯追求短期GDP增速,更加追求中长期可持续性,例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绿色转型、推动数字化发展等。这种着眼长远的政策取向,既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也能培育和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保持政策稳定性,避免“急转弯”
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闯过哪些关?
周景彤认为,从外部看,在逆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中美博弈愈演愈烈、国际经贸规则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挑战。此外,近期美国及其盟友,不仅对我国高端产业进行遏制,还打压棉纺服等中低端产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从内部看,当前中国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风险。
一是短期输入性通胀风险。当前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主要是成本传导渠道引起的。随着新冠疫苗顺利推广,全球经济复苏促使需求升温,美国财政刺激政策加码及全球流动性宽松推高全球通胀预期,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上涨空间,短期内需要关注输入性通胀风险。
二是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风险。一方面,当前中小微民营企业还未恢复元气,部分企业依靠信贷得以生存但缺乏盈利能力。未来,为克服疫情影响纾困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将陆续退出,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或将有所加大。另一方面,2020年债市“违约潮”的影响仍未消退,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同比出现萎缩,融资压力加大会影响企业偿付能力。
三是地方政府短期内债务风险升高。2021年地方偿债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城投债到期、回售规模将超3.3万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压力仍然较大,或使地方政府增加对隐性负债的依赖,使隐性债务死灰复燃,违约风险加大。
张俊伟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要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加快完善风险对冲、化解体系,保障粮食、能源、重要矿产品供应的稳定;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避免过分强调一端的片面观点;要切实保障居民生活,稳妥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挑战;要冷静看待经济增长的“骄人业绩”,保持政策稳定性,避免“急转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也表示,要努力把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变为具有长期效应的“制度性安排”,以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问 策
牢牢把握机遇期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可持续
王晶晶
把握好四大发展机遇期
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充满新变化,我国应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认为,首先,我国的疫情防控走在世界前列,要把握好经济复苏领先于世界的机遇期。要进一步提质增效,让去年我国海外订单增长的势头继续延续,让海外订单继续留在我国。同时,继续改善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中国。
其次,把握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迎来的机遇期。李承健分析,中国经济复苏强劲,尤其是服务消费领域,就地过年等促进国内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要促进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疫苗普及率不断提高,在更好激活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对外开放。
第三,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技术创新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促进鼓励创新、鼓励研发投入等一系列政策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转型升级,使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保持相对领先地位。
第四,把握好绿色发展机遇期。我国已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走绿色发展对产业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投入也会加大。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污染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也将构成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可持续
“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与实际增长的关系。这样一个增速,并没有过热。”李承健表示,虽然当前经济处于复苏进程中,但受疫情和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要恢复元气、增强活力,仍需要“再帮一把”。因此,要继续加大对企业纾困的力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在宏观政策着力点方面,李承健认为,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另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序退出、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多措并举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除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还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我国在就业领域面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比如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又存在大量人员找工作困难。因此,要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加强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多措并举鼓励企业扩大就业。
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
如何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
李承健表示,要对政策进行正确解读,正确把握当前宏观政策取向,让企业有更好的市场预期。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虽然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高增速,但是6%的目标体现了我们不是追求高速度,而是更加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能力的恢复以及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更加致力于靠改革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具体的产业方面,比如类似房地产行业,避免资金过度向这些领域集中,而是要推动资金更多地流向其他实体企业、实体经济当中去,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因此,在产业政策导向上,宏观调控取向很明晰,也有助于形成合理市场预期。
开局首季报①丨经济表现超预期用好政策工具应对不确定性
开局首季报②丨劲增18.3%!19位专家带你读懂中国首季经济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丨登记入法: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经济地理丨同题共答 中部地区演绎高质量发展竞合之道
焦点丨2021新型城镇化路线图出炉 租售同权再受关注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升财政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鹤田舞 ———— / 点击收听 / ———— 以下为音频精华内容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脚的健康直接影响我们的运动,而运动能力又与健康长寿紧密相关。有时候双脚的一些小症状,可能代表着很大的健康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