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丨马海龙:把握四大着力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1-03-15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 8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落实财政金融纾困政策并行推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对做好“六烟雨蒙蒙简谱
智库丨马海龙:把握四大着力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烟雨蒙蒙简谱
马海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图片来源/新华社
把握畅通国内大循环这一根本立足
点,建立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经济循环是由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组成的。一个国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还是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内循环。环境条件已然发生改变,惟有以变应变。必须立足自身,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来,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供给侧有效畅通。
一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二是畅通国民经济整个循环体系的血脉,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堵点淤点。锻长板、补短板,增强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性;着力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更好衔接供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三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各类要素在行业、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把握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关键支撑
点,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本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转变,传统的人力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首次下降,2012—2019年共减少4087万人。劳动力成本相对上升,与发达国家差距迅速缩小,明显高于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旧的生产方式难以持续。在这种情况下,科技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原有的市场换技术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关键核心技术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科技创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站在全局高度,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以系统化思维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二是抓住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集合优势资源,全力以赴攻关,努力取得更多性突破。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四是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制度,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
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
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14亿的人口规模和超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基础的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的巨大优势,是内部可循环的重要基础,也是稳固的基本盘的关键支柱。一方面,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消费规模持续扩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0万亿元。另一方面,人均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也存在很大的消费差异,消费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结构潜力有待挖掘。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一是提高人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充分发挥居民收入对扩大消费的基础作用。二是全面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意愿。以质量品牌为核心提振传统消费,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重点培育新型消费,以提高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为关键发展服务消费,以财政承受能力和可持续为前提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农村消费市场为重点提升城乡消费。三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释放消费潜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让更多的人敢消费。
把握制度型开放这一重要发力点,
加快构建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在对外开放上大幅度收缩,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强大的国内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最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更好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在继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一是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法律和服务保障,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二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强规划政策对接和人文沟通,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多双边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推进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5年、1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聚焦扩大内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化制度型开放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两会热点丨财政政策:以政府“紧日子”换市场主体“稳日子”
DRC代表委员访谈③丨谷树忠: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黏合剂”
两会特别策划之一丨百名代表委员寄语建党百年
两会特别策划之二丨百名代表委员寄语建党百年
DRC代表委员访谈②丨刘世锦:实现2035远景目标要增速更要质量
两会热点丨“碳达峰”“碳中和”来了,万亿级市场红利令人期待
马 原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烟雨蒙蒙简谱 ———— / 点击收听 / ———— 以下为音频精华内容 在北大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患者,他最开始仅仅是着凉引起了流涕、发烧,却在短短几天突然进展为呼吸衰竭,还发生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