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年使用手册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3-17
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吴雨、申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25日介绍,截至目前,央行征信系统已累计减免征信报告查询费用近1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受益占比近60%,涉及270多万家小微企业。 “促进小微本站
快乐老年使用手册本站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5.5亿,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1.26亿人。全球每5个老人中就有1个在中国,而中国10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
这么多的老年人,他们靠什么来生活?有报道说,中国有98%的老人依靠家庭提供生活照料。这说明我国的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度非常高。
中国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心理归根结底就是“养儿防老”的观点根深蒂固。中国古代就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说法,几千年来它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典型的私力救济,养儿防老主要靠道德伦理维系,却又受制于子女的健康、收入等因素,本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老年人的快乐其实难以保障。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养儿防老”其实是把养育子女当成了一种利益需要,子女无形中成了父辈养老避险的工具。说白了就是儿女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终生的包袱。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别无选择地担当了众多责任,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养儿防老”甚至是不道德的。
现在在很多中国家庭中,由于深受传统观点的影响,“养儿防老”观念渐渐由物质变成了精神上的依赖,这无形中更增强了老人对儿女的心理依赖,成为了当代社会老年生活不快乐的重要诱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快乐观与他们拥有的财富或金钱并不成正比,当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精神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就算一个老人的退休工资和积蓄足以保障他有富裕的晚年生活,但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内心时常涌动着失落情绪和自卑感,使得他们希望从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就是老年人的精神依赖。
如果“养儿防老”的内涵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惟一的后果就是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和儿女的心理负担,造成老年人和子女都不快乐的尴尬局面。事实证明,老人对子女依赖程度越高,心理健康越差,生活越不快乐。
电视剧《双面胶》把一个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生活搬到了屏幕上:亚平在父母来上海前是个标准的好丈夫,但婆婆到来后,温馨的小家生活开始发生质变。婆婆希望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改造儿媳妇,却与儿媳妇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婆媳之间的矛盾就白热化了。
人常说,最难处的人际关系是婆媳关系。其实不光是婆媳关系,父子之间、之间也常常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什么中国的家庭关系常会出问题?就是因为中国家庭三代同堂的多。
“养儿防老”的观点在美国完全找不到根基。美国人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只限于18岁之前,18岁之后美国人就得自力更生了。至于对孩子18岁以前的抚养,那是父母心甘情愿的付出。同时在这过程中,父母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快乐,他们不会期待子女来赡养自己,更不会将自己对孩子的抚养作为一种要挟的手段。而子女对长辈的“孝心”也完全出于他们的良心。所以,“不养小”的美国人也就没有“被养老”的心理期待,这样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但是在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晚辈喜欢把父母接到小家庭中同吃同住,一方面是为了照料老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孝心,求得个心理平衡。也有不少住房条件较好的老人希望儿女跟自己一起居住,享受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快乐。这些想法,应该说都无可厚非,但事实却不太乐观。我们发现,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天长日久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会爆发冲突,一家老小都不快乐。
杨先生就对自己的父亲有满腹的牢骚。2007年,杨先生将独身的父亲从农村接到了城市,图的是侍奉老人,也让老人享受老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可是父亲来到城里后,生活并不习惯,他总是对满桌的鸡鸭鱼肉视而不见,而喜欢茄子、土豆。而且,老父亲的脾气也似乎越来越坏。父子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最后又演变成了公媳之间的冲突,本来平静的家庭因老人的介入而陷入危机之中。
与杨先生有类似烦恼的是67岁的周老先生。周老先生和老伴退休前都在某机关工作,有一套三居室的住房,还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国外,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儿子和儿媳都是知名IT公司的工程师,年薪高,但工作很繁忙,他们也有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2006年5月,周老先生的孙女出生,为了照顾产妇和孙女,周老先生就把儿媳、孙女接到自己家住。周老先生和老伴忙前忙后,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相安无事。但半年后,情况就发生了重大转变。先是儿子跟父亲在生活方式上起口角,再是儿媳嫌婆婆带孩子不讲科学,接下来就是老母亲觉得儿媳不懂人情世故。只是这些矛盾都是隐形的,大家都怨在心里,没有发作。但矛盾就像要喷的井,捂是捂不住的。终于有一天,两代人之间为了一件日常小事,矛盾激化了,最后不欢而散。老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尽心尽力为了儿孙却得不到理解?儿子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无比敬重的父母亲会跟自己如此合不来?
其实儿女同堂的家庭中,两代人或三代人虽说是一家人,但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一些关系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公婆与儿媳的关系,祖辈与孙辈的关系,还有这些关系延伸出的亲戚关系。这些关系说复杂倒也未必,但日常生活中却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性格秉性、文化教育、家庭经济等等。要在一起生活,这些问题一个都回避不了,这样,看似两代人三代人的简单关系就变得复杂了。
另外一点,在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中,包括家庭关系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都没有边界意识。什么是边界意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和心理界限。通俗点说,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别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哪怕对方是最亲近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边界意识”,就会和他人发生冲突。把自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期望他人对自己接纳和满足,这其实意味着你已经冒犯了他人,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儿女同堂的家庭关系中有着许多微妙之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无边界意识,都会把家庭关系推入到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与儿女同堂弊多利少。
一项由学者发起的对千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发现,近六成的老人不希望同子女住在一起:就算子女有心“孝敬”,也不愿意与子女在一起生活,因为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一些做子女的,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家里住,然而寄居在儿女家里的父母,大多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调查表明,寄居在儿女家的老人,患病几率和死亡几率都比住在自己家里的老人高得多。
一般来说,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老年人的迁移或寄居都不会太顺利。因为老年人只要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
老人住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中,也许生活水平不高,住房条件不如儿女家,但是,街坊四邻都是熟悉的人,大家可以相互走动,这种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人际资源,对老年人的心理起到了安慰作用,给了老年人足够的安全感。而迁移或寄居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还意味着身体磁场的改变。新的生活环境迫使寄居老人必须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确立与子女新的相处方式,以及熟悉新的环境,这样才能在新的空间里快乐生活,否则新的生活将让他们无法适应。
而更大的问题是,老年人寄居在儿女家,那种由里及表的“寄生”的负面心理暗示,会给老年人带来深深的伤害。
传统观点认为,父母的权威来自“父为子纲”的伦理体系,在形式上表现为父母对家庭财产的控制。可是当今社会,当老家的土地、房屋等财产的价值变得微不足道时,或者当儿女成家经济独立后,父母对儿女的经济已不具有支配权时,这种传统权威就会瓦解。失去传统权威却又寄居于儿女家中的老人,尽管是被邀请,受到儿女的热情款待,但他们在心理上依然有“被寄居”的不适应感,很多老人到儿女家半年后发现自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自卑和孤独。
重庆有一位63岁的老人被女儿从万洲农村接到了重庆市区居住,冬天老人没有天天冲澡的习惯,一般十天八天才洗一次,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却有每天洗澡的习惯。慢慢老人觉得自己挺另类的,跟家里其他人不一样,心里怪别扭的,但也没往深处想。可是有一天女儿对老父亲说希望他天天洗澡。对于女儿的建议,老人放在心上了,久久不能释怀。
老人为什么对女儿的建议耿耿于怀呢?我们这样来想,如果在老家,父亲对女儿这样的建议可以不当回事,洗也好,不洗也好,他的理解都是正面的,因为他心中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对家庭控制的权威感。但在女儿家,情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老人心理权威感的丧失,再加上寄居心理的作祟,老人的推理就会是消极的,他会怀疑女儿在嫌弃自己,会心生各种疑惑。所以,同样一个人因为环境的改变、地位的改变,会引起心理改变。可以这么说,在寄居生活中,老人传统权威的丧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的老人初到一个新的环境,感觉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好,但就是快乐不起来,这也是寄居心理的负面暗示。比如,子女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家庭交流出现障碍;或者是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委屈自己改变生活习惯,迎合儿女的喜好;或者是老人在空虚的生活中总感到自己一生积淀的资源无法发挥作用,自我价值在一天天丧失,失去自信心。如此看来,寄居生活哪有什么快乐可言?16上一页下一页相关阅读:网友评论:已有评论()
本站 近日,在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杨家坪社区,清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携带医疗设备主动上门,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年的梁爷爷和老伴孙奶奶做了体格检查、彩超和心电图等,还检查了肝肾功、血脂、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并为老人进行中医药健康指导、自理能力及健康风险评估和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向两位老人送去了一份包括水杯、控油壶、腰围尺和健康教育宣传折页、失能老年人健康指导手册、老年人防指南等宣传手册在内的健康礼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