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老年人的照料状况及养老意愿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10-19
为贯彻落实《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月17日上午,顺庆区东南街道卫计办开展了老年人健康调查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活动本站
调查:老年人的照料状况及养老意愿本站
调查对上海540个社区进行数据搜集,问卷对象包括居(村)委员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活动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社区治理主体。调查人群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关注的问题有就业、移民态度、教育、住房、养老等公共话题。
澎湃研究所经授权选摘刊发调查的部分内容。本篇文章谈及了上海老年人的精神状况,特别是孤独感,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养老意愿,以及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趋势。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达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国家统计局,2016)。上海,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二、“多”。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万人,占总人口的3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9.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6%。
三、“高”。到2016年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有79.66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4%,占户籍人口的5.5%。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59人。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
纵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提高为老服务的实践中,上海也开创了很多创新型的举措,包括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发放老年综合津贴等,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
在2016年SUNS调查中,女性老人占48.54%,男性占51.46%。被访者的平均年龄为69.7岁。在此报告中,我们将老年人分为低龄老人,即60-69岁;中龄老人,即70-79岁;高龄老人,即80岁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整个调查样本比重的32.11%。70至79岁的低龄老人在老龄人口中所占比例为58.17%,大于中龄老人所占比例(28%),远大于高龄老人所占比例(13.82%)。
本调查对于精神健康情况的测量问卷采用的是状况自测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SCL-90量表。抑郁指标为经常会责备自己、感到抑郁、感觉自己毫无价值、做什么事都很困难,对未来缺乏希望等。五题总分为5-20分,10分以上就表明个体抑郁倾向较强。按照年龄分组,抑郁倾向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增加。女性的抑郁倾向比男性要高。农业户口比非农业户口抑郁倾向高。
在孤独感方面,约40%的老人希望有人陪伴在身边;约12%的老人感到空虚;有约35%的老人在遇到困难时,缺少朋友可以依靠;约30%的老人缺少可以完全信任的朋友。总体来说,并不是每一位老人都会感到孤独,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老年人的关心,对有孤独感的老人尤其要注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比较老年人的孤独感总分,我们发现,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有年龄方面的差异。相比于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有更强的孤独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身体状况变差,社交圈子变小,导致老年的人际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从而有更高的孤独感。
我们进一步对年龄和性别如何影响孤独感进行了分析,在低龄老人中,男性的孤独感高于女性;而在中龄老人中,男女没有显著差异。由于女性寿命长于男性,而且女性更有可能经历丧偶,导致高龄女性有更高的孤独感,所以发现在高龄老人中,女性孤独感明显高于男性。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上海市老年人中有28.68%的老年人有人照顾。在71.32%没有人照顾的老年人中,有53.43%的老人认为自己不需要或者暂时还不需要照顾。有17.92%认为自己需要家政服务,有10.10%的人认为自己需要身体照顾。然而这些认为自己仍然需要照顾的老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照料帮助。
对于有人照顾的老年人中,男性为30.2%,女性为2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68%的高龄老人有人照顾,中龄老人中有31%的有人照顾,19.90%的低龄老人有人照顾,差异统计显著。32.14%的农业户口老人有人照顾,27.51%的非农户口老人有人照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有人照顾的老人中,60.26%的老人是配偶提供照顾,23.16%的老人是同住儿女提供照顾。
从年龄层分,低龄老人普遍由同住配偶照顾,而高龄老人更多的是由同住儿女照顾,这也可能是因为高龄老人的丧偶率相对较高。高龄老人的照顾来源也相对多元,比起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高龄老人多由非同住亲友以及保姆或家政照顾。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由配偶照顾,而女性更有可能由同住儿女照顾。
从照料需求来看,在认为自己需要照顾的人中间,需求较多的是家政服务,以及身体照顾,和需要陪同就医。送餐服务、康复活动、需要心理陪伴以及安全维护服务也有一定的需求量。高龄老人更需要身体照顾以及家政服务。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得到照顾,主要需求有家政服务以及身体照顾和陪同就医。农业户口比非农户口认为自己更需要照顾,主要是身体照顾以及家政服务。照料需求在年龄、性别、和户籍方面的差异显著。
从养老意愿来看,居家养老始终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虽然三个年龄层的老人都更偏向于居家养老,但高龄老人比重最大,有89.47%。低龄老人更可能选择机构养老,年龄差异显著。性别差异在选择养老方式上不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对于户籍来说,非农户口比农业户口更有可能选择机构养老。从以上分析来看,农业户口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而非机构养老。也有一种可能是,在农村社区日托的养老方式并没有落实推广,所以很多农业户口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加社区日托的这种养老方式,所以选择的人非常少。
失能老人在家的养老意愿越高,有89.07%的失能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也由此可以反映,失能老人对于自身生活照料问题还是更依赖于亲人而不会选择社会化的照料服务。一个失能老人压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在中国并不是特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尤其是护理费用问题,不仅使很多老年人难以应对失能风险,也是制约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全国老龄办,2013)。
调查显示,有69.26%的老人有不同住的子女。在有不同住子女的老年人中,与不同住子女关系“很亲近”占51.42%,“亲近”占33.65%,“一般”认为占13.43%,“不大亲近”占0.80%,“很不亲近”占0.70%。
不同住的子女来看望频率等于或高于每月一次的占84.15%。不同住子女探望高龄老人的频率高于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由于高龄老人更需要照顾,所以探望的频率会高一些。也有可能是因为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的子女可能还没有退休,而这些老人自我照顾能力也相对较高,探望频率也会相对较低。
从性别来看,女性老年人会比男性老年人被不同住子女探望的频率相对较高,但是无统计差异。从户籍来看,非农户口的不同住子女探望频率更高,有可能的解释是,城市中的老年人的子女数相对较少,和子女同住的相对较少,而农村可能子女数相对较多,和子女同住的也相对较多,所以不同住的子女会因为老人原本就有兄弟姐妹同住照顾而探望频率较低。也有可能的解释是,农村不同住子女外出打工的可能较多,所以探望的频率也会较低。
与老年人不同住的子女对老年人的帮助主要在于倾听老年人的心事和想法,远高于提供经济支持、帮助料理家务和照料饮食起居等。由此可见,不同住的子女提供的感情支持多于工具性支持。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障系统、医疗保障系统面临挑战,老年人家庭照料以及社会服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居家环境以及公共环境建设也亟需改善。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们应全面推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本站 保险行业的粗放经营早已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从基层乱象中可见一斑。 银保监会近期在2021年上半年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情况的通报中指出,保险基层从业人员非法集资案件持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