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发布——向前一步把“关心”送到老人心坎上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7-15
爱美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皮肤细腻光滑,不仅看起来更显年轻,各种吊带、短裙、露背装等美美的衣服都能随便穿。但世界上却大约有一半的人,皮肤摸起来像磨砂膏一样,长满了一小颗一小颗的红点,很是影响本站
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发布——向前一步把“关心”送到老人心坎上本站
交汇点讯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通知,在组织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基础上,决定2022—2025年在全国广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要求到“十四五”末原则上全国每个县(市、区)至少一个社区或村设有老年心理关爱点。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和老年人口较多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83.68万人,占总常住人口比例的22.15%。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何?江苏各地在关爱老年人心理方面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南瓜、红薯、芋头、玉米……张奶奶打包好这些刚从田里收上来的农作物,递给王文贤:“这是自家种的,没有农药!天热你们也要注意休息,不用总惦记我们!”
眼前这位乐呵呵的老人是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南塘社区的居民,6年前她的儿子因一场车祸去世,老两口陷入巨大的悲痛。而王文贤作为心家园公益组织创始人,因服务社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与老两口结缘,她带着志愿者团队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帮助这对夫妇重新“活了过来”。
王文贤和老夫妇的故事是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实施两批共33个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0个,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发挥专业团队力量,对近2000名像张奶奶这样一度处于“心理临界点”的老年人开展了心理干预。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项目点老人逐一问询,归类、筛选出重点帮扶对象。”常州市武进区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科副科长白洋告诉记者,他们对迫切需要心理关爱且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一对一定期上门心理疏导,每周一次在老年心理服务工作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比如举办集体生日联谊会,带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极大地缓解了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和“老来无用感”。
“带动老年人多参加社会活动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箕君说,在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认知中,“老”往往意味着衰弱、消极,意味着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少,老年心理问题受到的关注更少。但是关注少,不代表不存在问题。”
李箕君表示,老年人心理问题是很多因素交织形成的,概括而言是“适应”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逐渐产生变化,原本身强力壮的“顶梁柱”,逐渐退居社会和家庭的“幕后”,甚至变为需要帮助、保护的对象,难免心生挫败、压抑、焦虑、失落等情绪。
“除此之外,数字化时代里生活模式、养老模式的改变,也给老年人来了了一些心理压力。”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学院副院长王港对老年心理问题研究多年,他所在团队曾于2017年开展的一项基于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2733名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老年人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心理问题的老年人比例也在增加。
王港直言,无论从学界还是业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还不够,也缺少大范围的普查,很多数据还停留在4-5年前。“一些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如农村老年人、常年关在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触及’,导致调查得不够全面。他们就像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就要求持续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同年,江苏省卫健委发布《江苏省2018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抽样调查显示,30.3%的老年人有孤独感,其中4%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27%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省卫健委也从2019年开始遴选58个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的老人开展心理评估工作。
心理关爱的第一步是识别,但往往这第一步就容易“犯难”。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主治医师牟晓冬提醒,老人变得多疑敏感,怀疑被人偷了东西;消极悲观,不想活了,又或者说突然变得很淡漠,面无表情谁都不理;出现行为混乱,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这些不能以“老糊涂了”简单掩盖,只有及早发现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干预。
“不仅是识别的问题,整个医疗体系中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都是有欠缺的。”李箕君提到,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老年人心理关爱体系却并不完备。
在日常咨询中,老年咨询者的身影十分罕见,这其中大部分还是已经患有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江苏省老年病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欧阳晓俊注意到,大家往往对老年人的躯体疾病比较关注,而心理疾病关注较少。老年人的心理疾病也常常被表现出来的躯体疾病掩盖了。此外,年龄的增长、认知功能的减退、所患疾病的增加、家庭环境的变动……这些都容易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基层社区承担了大部分关爱老年人心理项目的重担,但基层也面临种种困境。“首先是资金,卫健和民政部门提供了部分项目经费,还有一些爱心企业也有捐助,但光靠这些,远不足以支持我们提供持续的服务。”王文贤告诉记者,团队很多时候都在贴钱,大家都是靠着爱心和情怀在做事。
“人手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南京市浦口区同心社区党总支丁加佳说,35名基层工作人员要服务辖区6万余居民,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即使是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也面临如何提升自身技能的困境,更不要说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淮安市淮安区恩来社区,是淮安市老年心理关爱项目试点社区,曾在社区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但老年人戒备心理比较重,不愿意对陌生人敞开心扉。“社区工作人员又不太具备心理专业技能,希望能有更多培训,帮助我们提升和老年人相处的能力。”恩来社区党委委员、计生协管员胡杰说。
“谈论老年心理问题,不是要增加老年人的恐惧,而是要帮助大家接受衰老,放平心态。”李箕君说,积极老龄化是要让老年人更有价值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用。
“家庭、社区和社会机构是拉动养老服务向前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老年人产生心理需求的三大主阵地。”作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王港一直关注对基层人员心理服务能力的提升。他建议,虽然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未必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方法技术理论解决问题,但提升基层人员能力、指导他们设计适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活动、提高与老年人交流能力仍十分有必要。
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全社会正以创新之举形成合力。社区、医院都在“各显神通”。丁加佳所在社区把“便民驿站”开进小区,解决“最后一百米”的难题,引进书画培训机构、律师事务所,提供公益服务帮助老年人丰富业余生活、开展心理咨询和解决纠纷。淮安市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办公室主任朱成芳利用家庭签约医生上门对老人进行慢病管理的契机,将心理服务嵌入其中,让专业的医生团队密切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
“授人以渔”,欧阳晓俊所在的老年医学科开展了“南京市养老机构应对新冠疫情心理关爱专题培训”,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认知、躯体功能设计课程。“我们在养老机构负责人、一线员工、老人、家属及线上授课专家之间建立了五方连线视频实时互动,演示实操技术,并针对大家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培训累计观看人数近10万人次,覆盖350家养老机构,同时还吸引了苏州、扬州、徐州、宿迁等地的数十家养老机构与同行的关注收看。
王港提醒,老年心理健康服务重要的是精准度。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老年人实际需求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无益于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已经出台一系列养老服务标准,对养老主要环节的建设指标也做出了明文规定,但具体到老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相关的服务标准仍不明晰。
“未来还可以更向前一步,将家庭医生工作室和日间照料中心将结合,让老年心理服务‘触手可及’。”朱成芳建议,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尊老、爱老”真正从老年人需求出发。
本站 文字记者:张旭东、韩洁 视频记者:李宗胤、赵小帅、麦凌寒 新媒体编辑:程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