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观点丨老年人“数字沉迷”别先批判 一起更新“老年观”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6-20
连日来,三亚有序有力落实措施、多措并举做好服务,高标准推进60岁及以上,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工作本站
新闻有观点丨老年人“数字沉迷”别先批判 一起更新“老年观”本站
央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新媒体技术如何融入老年生活这一社会问题被推至台前。近几年,在多方努力下,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得到了重视和初步解决,但转而带来的“数字沉迷”也逐渐浮出水面,再次引爆关注。老年人抱着手机不撒手?一天十几小时刷短视频?本期《新闻有观点》对话三位专家学者,和大家一起探讨“数字沉迷”究竟何解。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带领着一个专业研究互联网与老年生活的团队。不同于年轻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根据时间和影响两个指标,为老年人“数字沉迷”下了一个定义。时间方面,老年人要满足单次连续使用网络3小时以上;影响方面,过度使用切实危害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立足于这一定义,杜鹏团队调查发现,有5.35%的老人存在过度使用短视频的情况,16%的老人认为观看短视频影响正常作息,15%的老人观看短视频忘记时间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安排。
针对这一问题,杜鹏分析,应当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应对老年“数字沉迷”。而“积极”的定义,出于新媒体技术融入老年人生活的肯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社会正在积极看待老年人,通过数字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健康保障。”具体到应对策略,杜鹏强调了两点。实务干预层面,大家要避免传统的“问题视角”,从数字化优势的角度公众应该认识到,社会应该为老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提供保障,这包括提供设备技术和环境。理念倡导层面,大家要避免“因噎废食”,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帮助其享受信息红利。
杜鹏团队还向《新闻有观点》介绍了他们的新研究。中国目前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2.6亿人,我们正在步入老龄社会,杜鹏团队正致力于研究如何建设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让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与优势,真正实现数字平等。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李霞看来,临床上,老年“数字沉迷”的现象只是刚刚出现苗头,还没有特别显著。她认为,有一部分老年人每天会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打游戏、听故事、刷视频等等,但将他们都定义为“数字沉迷”有些一概而论不可取。还有大量老年人通过网络平台锻炼了自己的大脑,增加了与外界的互动,心理上补偿了现实世界中的孤单,这些都是老年人使用数字媒介的正向反馈。
李霞说,多数老年人使用手机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得已而为之的。当前,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较大,这导致他们分配给退休居家的老年人的时间和关心十分有限。如此一来,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老年人才会因为享受数字化世界中的虚拟交互而投注过多时间。因此,李霞希望年轻人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老人,协助他们用好互联网。“真正需要小辈们和社会帮忙的,其实是帮助老人适应互联网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
在数字化与老龄化共振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老年观”亟需重塑。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伟和在《新闻有观点》节目中分析,现在面临从“朴素老年观”向“自觉老年观”的转型。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真正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社会需要更多的老年服务组织以及适合时代教育的媒介,帮助老年人积极转型,学习更多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郭伟和强调,“教育不是迎合。媒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一味迎合娱乐化趋势”。
郭伟和谈到,虽然媒体在不断发展,但老年人的生活还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这就要求社区尽可能多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参与现实世界的机会,比如加快社区内养老设施的建设,购买社会服务等。除此以外,年轻人也需要关注“新型代际观”的构建。“现在并不是年轻人不需要老人了。所以年轻人不能只从实用性、功利化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构建家庭关系,要反思‘成年子女权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本站 《速度与激情9》主演称台湾是“国家”后深夜发中文微博致歉:我更尊重中国和中国人 【环球网综合报道】当下热映的《速度与激情9》主演约翰·塞纳(中文名:赵喜娜)半个月前在台湾省宣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