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在古琴:琴器、琴画、琴谱安徽展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2-01-22
7月26日,福建泉州。一女士报警称儿子的暑假作业丢了。民警调取监控发现,装作业的袋子遗落在路边,被环卫工人运走。最终民警联系上环卫工人,找回暑假作业还给了孩子。米泉一中
“吾心安处”在古琴:琴器、琴画、琴谱安徽展出米泉一中
获悉,1月20日,由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古琴主题展览“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对外展出,呈现了百余件古琴主题展品,囊括琴器、琴画、琴拓、琴谱和装饰有“琴”元素的瓷器、漆器、文房用具等。
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藏明“玉泉”铜琴、清王肇基《梦楼抚琴图轴》, 清代胡开文“韵琴斋”琴形墨,安徽博物院藏藏明刻本《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等,体现了古琴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
古琴,原称“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发情志的工具,是其淡泊名利、君子品格的象征。古琴艺术以其众多的器物遗存、浩瀚的琴诗琴谱、多姿的地域流派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琴文化体系,为世人所珍视,并于2003年入选世界第二批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是由安徽博物院主办的古琴主题展览,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古琴大展。该展览自2020年8月开始筹备,在内容策划之初,便将琴文化的展示和普及作为本展览的宗旨,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基于安徽博物院的馆藏特色,收藏的古琴数量只有九件,而琴谱、琴画、琴拓、琴形的墨、砚台等文房用具数量比较丰富,因此这个展览必须要内容丰富,展品类型兼收并蓄,不可能做到像其他古琴类展览只以琴器展示为主;其次古琴作为我国古代精致“士”文化的代表,其形制、指法、曲目、风格、操缦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古琴文化的精华所在,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来挖掘、展示和宣传。
为了更好的协调不同类型展品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琴文化中的指法、琴谱、琴诗、琴人、琴事,以及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以琴正心”“以琴会友”“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展览在体例上进行了创新,引入“空间”叙事方法,以空间说文化。构建了雅室、庭园和山水三重空间,在不同的空间展示相应的古琴主题文物和美学思想,传递一种中正平和、沉静高雅的生活情趣,也为观众在世俗喧嚣中打造一个精致优美的心灵栖息地。
一方雅室:琴以正心
书斋雅室是古代文人读书挥毫、修德进业、安顿性灵的一方天地。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正心、修身正是“内圣”的集中体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提升自我修养、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每当他们心怀忧虑,不能自解时,便于斋室中焚香抚琴,在幽古淡和的乐声中,洗涤邪愤心,散去不平气,会先儒之意,修圣人之道。
《孔子圣迹图·学琴师襄》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 安徽博物院 藏
《孔子圣迹图》是以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创作的连环画,图文并茂,情节连贯,绘刻传神,传世版本众多。
《学琴师襄》描绘了孔子向乐官师襄学习鼓琴的场景:孔子在掌握一首琴曲的节奏和乐理后,依然不停地练习,感受作曲者的志趣和意旨,最终看到作者的为人形象,“非文王孰能为此也”,师襄赞叹说此曲正是《文王操》。
“诵馀”仲尼式七弦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四川博物院藏
“诵馀”仲尼式七弦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四川博物院 藏
“诵馀”仲尼式七弦琴通体髹黑褐色漆,鹿角灰胎,琴面有细蛇腹断兼流水纹。底板上“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颈部阴刻篆文“诵馀”二字,龙池内右侧刻楷书 “靖康元年造”,左侧刻 “松弦馆重修”。此琴曾被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重修和收藏。
此琴名为“诵馀”,中国古代常以“弦诵”代称礼乐教化或学校教育,“诵馀”即指弦乐,说明琴人在读书之余,常抚此琴来修养心性。
谢彬 《祝渊抚琴图轴》 明崇祯十一年(1638) 浙江省博物馆 藏
祝渊(1614-1645),字开美,浙江海宁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拜著名学者刘宗周门下。祝渊性情严毅,品格高尚,清兵攻陷杭州时,绝食而死。此幅画像背景不着一笔,描绘细致入微,生动刻画了祝渊危坐抚琴、衣冠娴雅、正气凛然的情态。祝渊是年25岁,潜心求学读书之余,通过抚琴来修身进德,涵养情操。
画上有德清俞樾题跋,右下作者自题 “崇祯戊寅春季谢彬写”。谢彬(1601-1681),字文侯,号仙臞,上虞(今属浙江)人,擅长肖像写真,为波臣派重要画家。
王肇基《梦楼抚琴图轴》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故宫博物院 藏
图中所绘人物为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乾隆年间进士,通禅理,精音律,工诗文书法。图绘王文治手持折扇端坐于木椅上,身后的花架上置有一盆盛开的兰花,身旁条案上摆有古琴、线香筒和鬲式香炉,香炉内插有三根点燃的线香,轻烟袅袅。景物虽然不多,却摆放错落有致,丰富了画面的纵深空间,有力烘托出王文治幽兰般的君子心志和以琴瑟为伴的文人情操。
“韵琴斋”琴形墨 清(1644—1911)安徽博物院 藏
此墨为胡开文御园图套墨之一,墨形为两床不同样式的古琴相互叠放,一大一小,一正一反,互为映照,构思巧妙。墨面楷书阴识填金“韵琴斋”三字,一侧楷书阳识“嘉庆年制”。
韵琴斋位于北海静心斋内,院内叠石成池,引泉成瀑,水声犹如抚琴低吟,故有“韵琴”之名。在这样清幽的环境里,抚琴、听琴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诚如斋中对联所言: “赏心乐事无伦比,妙色真声兼占之。”
“玉泉”铜琴 明(1368—1644) 故宫博物院藏
仲尼式,明代制作,清宫旧藏。此琴面板、底板、岳山、焦尾、护轸均由铜制成,面板上有十三个金徽,岳山施七根丝弦。琴背护轸之下轸池之中排列有七个玉质琴轸,用以栓弦。琴轸上拴有黄色琴穗。
琴底龙池上方刻小篆“玉泉”琴名。池下刻鎏金篆书琴铭:
王孙位将相,侃侃持正义。
荣显非所眈,自号幽清士。
平生善鼓琴,雅尚还自制。
范铜成兹器,岁月尤亲志。
置弦一攫醳,玉泉声尚沸。
因忆响泉磬,丰剑今何寄。
重人匪重物,望古兴遐思。
乾隆庚午仲秋御题。
下钤乾隆帝 “几暇临池”与 “得佳趣”印。庚午乃乾隆十五年(1750), 此诗名为《题李勉玉泉琴》,收录于乾隆《御制诗二集》。龙池内刻有腹款: “唐肃宗丙申年蕤宾月有八日,咸阳乐幽清士李勉捐奉俸铸造。”系伪款。
庭园风华:琴同道合
书斋私密孤寂,山水远离世俗,为了兼容入世精神和出世理想,古代的文人雅士多在优美的庭院或园林里,以琴会友,切磋琴艺,烹茗对弈,观画作诗,在种种雅兴中结交同道好友,聊抒胸中逸气。这类琴会雅集促进了琴艺的交流与传习,同时体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精致优雅的生活情趣。
《松弦馆琴谱》二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松弦馆琴谱》二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 安徽博物院藏
该谱由明末琴家严澂编订。共收录琴曲28首,仅有曲调,不录歌词,为虞山派最早刊印的传谱,也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明代琴谱,影响深远。
严澂(1547—1625),字道澈,号天池,江苏常熟人 。严天池在琴艺上师从名师,融会众家之长,形成了“清、微、淡、远”的琴曲风格,是虞山琴派创始人。
尚滨 《颜伯珣会琴图轴》 清(1644—1911)山东博物馆 藏
图绘高山巍峨,流水潺潺,青松掩映之下,三位长者正在进行一场小型琴会,情趣高雅,乐韵怡人,吸引知音不断前来。据题款可知画中正身抚琴者即颜伯珣,颜伯珣(1637—1710),字石珍,号相叔,山东曲阜人,复圣颜渊六十六世孙。清康熙年间曾任寿州同知,在任时因主持修复芍陂(安丰塘)而受时人爱戴,卒于任上,州人立像祭之。曾在泗上筑祇芳园,汇聚一时名流,唱和其间。
图左下角有“钟离尚滨写”款。尚滨(生卒年不详),字爰如,安徽凤阳人,擅长画山水、人物,钟离是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的古地名。
“飞龙”连珠式七弦琴 宋(960—1279) 安徽博物院 藏
“飞龙”连珠式七弦琴 宋(960—1279) 安徽博物院 藏
桐木斫,鹿角霜间八宝灰,朱漆重髹,蛇腹间流水断。龙池、凤沼呈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为朱漆所掩,但痕迹仍清晰可辨。池之两旁刻长铭并跋,刀口显露,为重漆后所刻,其文曰: “连珠先生,创为此形。金玉其音,空谷遐心。中有鞠通,于千百龄。接踵匏巴,方轨师文。牙期口昔,嵇阮匪今。我欲从之,以思古人,而怀我好音。永以为宝,世世子孙。琴有连珠式,隋逸土李疑作,世称连珠先生是也。余游成都,薄值购获,狂喜屡日,因为铭以志其幸。同治元年岁在壬戌之秋,长沙陆长森寿田氏跋并书。”下刻扁方章一,篆“寿田”二字。池内左右刻倒题腹款楷书两行 “大□□□五年叶介福重斫□”。
斫琴师叶介福,四川成都人,此琴重髹时间应早于同治时期。后人恐腹中刻款被误认为是制琴年款,故将年号挖去。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 清(1644—1911)苏州博物馆 藏
尤诏、汪恭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 清(1644—1911)苏州博物馆 藏
自古以来,古琴并非只是文人士子的专属,名门才媛、大家闺秀也多以习琴为尚,通过弹琴来抒发幽思、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之趣。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他是乾嘉时代的诗坛领袖,冲破世俗伦理偏见,广收闺阁才媛为弟子。乾隆壬子(1792)三月,袁枚至西湖宝石山庄,吴地的十三位女弟子前来请业,尤诏和汪恭受托以绘画形式实地记录了这场诗坛佳话,是为《随园湖楼请业图卷》由来。
画中女弟子吟诗作文,抚琴绘画,蕉叶题诗,姿态各异。其中正身弹琴者为常熟席佩兰。席佩兰(1760—1829),名蕊珠,字韵芬,擅画兰,自号佩兰。她的诗文天机清妙,为随园诸女弟子中排名第一,其夫孙原湘为嘉庆进士,亦工诗文。
“寒泉漱玉”仲尼式七弦琴 明万历七年(1579) 长124、额宽17.6、尾宽13.3cm 安徽博物院藏
此琴为明代益王琴。琴为仲尼式,通体髹黑漆,灰胎为鹿角霜,十三金徽,漆面蛇腹断。龙池、凤沼均呈长方形,龙池上侧有“寒泉漱玉”题名,池内左楷书刻 “益国道人□□□□制”,右楷书刻 “大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孟冬之吉”。凤沼内右侧楷书刻 “南昌琴士涂桂”,左楷书刻 “奉命按式监斫”。
山水苍茫:琴我合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文士与自然山水历来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厌倦尘世喧嚣,便携琴行至苍茫山水间,席地而坐,拨动琴弦,在大自然和琴乐中寻求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松泉磐石,落花啼鸟,清风入弦,绝去尘嚣。他们吸纳山水品格入琴,并通过泠泠琴音将自己的精神挥洒在林风水月之间,体验 “物我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与自得。
“太古希声”七弦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 四川博物院藏
“太古希声”七弦琴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 四川博物院藏
此琴为仲尼式,面桐底梓,髹黑漆,流水断纹。螺钿徽,花形紫檀雁足。龙池、凤沼均呈长方形,龙池上方阴刻篆书“太古希声”,两侧刻行书“ 质以去门,调以广陵。一唱三叹,千古希声”,下刻篆书方印 “益藩雅制”。龙池内楷体墨书两行,右侧 “大明万历丙午岁孟夏月吉旦”,左侧 “益国仙源道人获古桐雅制”。
真子飞霜镜 唐(618—907)安徽博物院 藏
铜镜为葵花形,自铭“真子飞霜”。“真子”是指修行、归隐或成仙之人,“飞霜”可能是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别称。真子飞霜镜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林间抚琴图,远处祥云托月,群山重叠,茂林修竹间,高士褒衣博带,端坐于皮裘上,悠然抚琴,身前几案上放有书简、笔和砚台。美妙的琴音引来鸾鸟起舞,灵龟游于蕖叶,这是道教求仙思想的生动体现。高士抚琴的场景,则体现了古人以音乐明志的追求。
钱慧安 《伯牙鼓琴图轴》 清(1644—1911)山东博物馆 藏
此图表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画中山岩临水矗立,高瀑飞泻而下,江岸杂树繁茂,一只乌篷船泊于江中,俞伯牙船上抚琴,神情专注,老船夫倚靠乌篷静静聆听,钟子期岸边席地而坐,正听得入神。画面布景繁简有致,设色古淡。人物面部富有凹凸感,衣纹线描挺劲,转折方硬。远景山体直挺,截取山脚一段入画,似有高不可及之象。
査士标 《携琴访友图卷》 清(1644—1911)安徽博物院 藏
査士标 《携琴访友图卷》 清(1644—1911)安徽博物院 藏
此图采用平远法构图,笔法清丽细致,赋色温润秀雅,春山如笑,平湖如镜,沙洲横卧,春意盎然。茅亭下,一位高士端坐观景,不远处另一位高士曳杖前来,童子怀抱古琴跟随身后,画面立意高雅,情景入妙。画题“乙卯冬日,士标画”钤“二瞻”白文方印,下角钤“镜塘鉴赏”“钱氏数青草堂收藏印”朱文方印。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懒老,安徽休宁人。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绘画风格风神懒散,气韵荒寒,有疏朗出尘之致,与渐江、孙逸和汪之瑞合称“新安四家”。
古琴因为与中国文人的结缘,被赋予了政治教化、礼乐、修身、自娱、养生等诸多社会功能,积淀了历代文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千百年来,他们以琴正心,以琴求道,以琴传情,形成了“琴者,禁也”“琴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丰富多样的美学思想,为我们认识自己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在现代快节奏的市场经济生活中,古琴的精神内涵并未被摒弃,反而愈加闪耀,人们于琴声中缓解精神压力、安放自我心灵,越来越多的专业及民间人士不断加入其中。
龙俊亨宣布退团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9304.html米泉一中 在怀孕期间的时候很多孕妈妈都会出现腹痛,说到了腹痛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尤其是在怀孕初期这个阶段,一但出现腹痛的时候也应该要注意,这可能是先兆流产的信号,孕妈妈们应该要得到重视。在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